-
王诺诺:虚构边界与《不眠之夜》
我阅读吴霜的《不眠之夜》时,恰逢电视剧《美丽新世界》上线。
关键词:  《不眠之夜》2021-01-28
-
对于被神话化的人工智能不必过度恐惧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极为艰深而复杂的技术,近年来引发了社会各类人群的围观,而相关的讨论却较少涉及其技术原理,较多涉及的则是其给人自身以及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
姚利芬:技术启蒙、类型化写作与多元化美学
题记 人工智能、太空、外星人题材是2019年儿童科幻文学创作的重点。
关键词:  儿童科幻2021-01-21
-
科幻能否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年轻而活跃的创作力量,有足够的潜力淬炼出独特、多元的写作风格。
-
《摘星》:科幻的美来自科技本身
原标题:科幻的美来自科技本身 付强的《摘星》是一部非常好的科幻小说,也是难度很大的一个科幻小说,因为一般人写不到这个程度。
-
《犼先生》:中国故事的科幻宇宙
原标题:中国故事的科幻宇宙 作家乔华的处女作《犼先生:锦绣离人》(以下简称《犼先生》)是一部构架庞大、具有宏大叙述视野的科幻作品,让凛冽锋利的科幻故事呈现出雅致古典的中华气质。
-
打开世界科幻之门的丛书
当下的人类,身处一个变化极快的时代,信息爆炸产业飞速迭代,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曾经听起来很“科幻”的词如今已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
王钦:人工智能时代的潜能和文学
日本昭和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小林秀雄在1959年写的一篇题为《常识》的随笔中,介绍了爱伦·坡于1836年发表的小说《梅泽尔的象棋手》。
-
姜振宇:科幻能否继续带给我们惊喜
年轻而活跃的创作力量,有足够的潜力淬炼出独特、多元的写作风格。
-
在时代巨变中追寻中国科幻的“原力”
刘慈欣与他的《三体》 资料图片 回顾中国科幻的发展历史可见,20世纪初在时代的巨变中,中国科幻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的梦想中汲取了“原力”,并融合了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国际主义精神;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刘慈欣将之发扬光大,写出了中国气派的“星空浪漫主义”,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也使中国科幻走向世界。
-
周群:卞毓麟科普作品及创作思想教育价值探析
当前,虽然学校乃至全社会对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的意义已达成共识,近几年也陆续展开了一些研究,但对一线老师来说,围绕科学阅读产生的“为什么教”“教什么”“用什么教”和“怎么教”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
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开发AI能力极限
前不久,一段热舞视频引发不少人的围观和讨论。
关键词:  人工智能2021-01-13
-
姜振宇:科幻“软硬之分”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局限
姜振宇,浙江衢州人,浙江大学出版学本科毕业,中国社科院文艺学硕士,2015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
科普阅读与出版的黄金年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它对世界的冲击,有目共睹。
-
回到《弗兰肯斯坦》,寻找科幻最初的魅力
要说这几年最有话题性的影视、文学类型,恐怕非科幻莫属。
关键词:  《弗兰肯斯坦》2021-01-06
-
超越疫情的桥梁——《科幻世界》与中日科幻交流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科幻世界》这本杂志和它主导的科幻活动,以及其品牌之下的科幻图书“视野工程”在中日科幻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我的一些期望。
-
如何让青少年学生“想象力跟得上科技”
日前,《北京青年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当反思功利教育》的署名文章。
-
《中华少年行》创作谈:云上梦想
登秦岭牛背梁时逆流而上,把溪流甩在身后,前方的山中便是雨落和密云。
-
王挺:以科幻之笔,书写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篇章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一直以来互为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
-
《交错的世界》:一本书看遍千年科幻史
冈恩在这本科幻史巨著里,详尽介绍了从史诗文学直至1975年的千年科幻史,并尝试为读者解答“何为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又是如何改变了世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