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雕虫”一词说开去
当我们说起“雕虫小技”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雕虫篆刻”,这两个词似乎存在一种递进关系或者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关系。
2023-11-01
-
松荫轩的印谱收藏
深夜无眠,辗转反侧,目不交睫。
2023-11-01
-
“诗史”汪元量亲历的宋元易代
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奉表投降,元朝一统,南宋宫廷乐师汪元量身处风暴的中心,亲身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整个过程。
2023-10-31
-
古代文献里的“机器人”
最近,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我国科幻作家荣获雨果奖。
2023-10-31
-
《三字经》藏着一部袖珍版中国通史
如果不读《三字经》,真不知道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袖珍版中国通史”,它原是写给小孩子读的,但对于大人来说,也是难得的了解中华文化的途径。
2023-10-31
-
坊刻曲本的策划与营销
蒋吟秋《小说之良友》中言:“至余既得书后,必先观封面及插图,次观目录,又次观编辑余谈,编辑琐言或编辑室灯下……等等。
2023-10-30
-
探寻曹雪芹笔下的北京地名
“曹雪芹在京遗迹地图”近日亮相。
2023-10-30
-
陌生而熟悉的狻猊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常以猛兽形容自己。
2023-10-27
-
橘待秋霜颗颗肥
“笋因春雨朝朝吃,橘待秋霜颗颗肥。
2023-10-26
-
“君子儒”的性格特质与为学进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贤认识各有不同。
2023-10-25
-
天一阁的规矩
天一阁博物院现在的正大门,不是创始人范钦家的原正门。
2023-10-25
-
王阳明及其学说对现代作家的滋养
作为思想家,王阳明自明代中后期起就显示出无远弗届、深久绵长的影响力,在数百年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享有非凡的地位,即便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局,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叶圣陶和孙毓修仍旧受到濡染,与其学说建立了或隐或显、或远或近的复杂关系。
2023-10-24
-
笙与宋人的日常生活
笙是中国传统吹管乐器,《礼记》中有“女娲之笙簧”的记载,可见笙历史之久远。
2023-10-24
-
杨建平:王维的彷徨与呐喊
唐开元九年(721)春,王维考中进士,旋即就任太乐丞,掌管皇家朝会、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的音乐歌舞礼仪。
2023-10-23
-
温庭筠:男子缘何作闺音
晚唐著名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以擅长写闺怨诗而著称,似乎在他的心里,住着一个情感丰富的女性,有时触景生情,生发慨叹,流露缱绻情思,尽显诗文才情。
2023-10-23
-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藏何处?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通称乾隆甲戌脂评本,是研究《红楼梦》重要资料。
2023-10-20
-
以诗为小说的中唐名家沈亚之
中唐作家沈亚之(字下贤,? -831稍后)官运不大亨通,而兼长诗、文、小说,尤以歌诗(可以唱的诗)著称。
2023-10-20
-
蘧伯玉与孔子的忘年交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
2023-10-20
-
榅桲为何成了“楂”?
“温朴。
2023-10-19
-
秋意与故园:中西文化中的蟋蟀
关于大自然的乐音,古人说过“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此处的虫声指蟋蟀的鸣声。
2023-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