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启超的坚韧
1916年11月,34岁的蔡锷因病去世,梁启超为了纪念自己的学生,遂在上海发起设立松坡图书馆(蔡锷字松坡)。
2023-07-06
-
刘半农自题画像
1934年初,北平美术学校校长王悦之为刘半农画了一幅画像,画完后刘半农请客,但画像仍需要加工,所以没有拿走。
2023-07-06
-
孙郁:遗失了些什么在万寿寺
一 我对北京学界的了解,是从万寿寺开始的。
2023-07-06
-
钱锺书《谈艺录》中的“伐材事”
中华书局本《谈艺录》118页引宋人《四六话》的名言,以论放翁云:“《四六话》论隶事,有‘伐山语、伐材语’之别;放翁诗中,美具难并,然亦不无蹈袭之嫌者。
2023-07-05
-
陈子善:新文学识小录三则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七日《文汇报·世纪风》 从“毕痴来”到“皮雅次蕾” 乍见这两个名字,读者可能不明所以。
2023-07-05
-
才华横溢的小说家林斤澜
林斤澜,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最擅长写短篇小说,有“短篇圣手”之美誉。
2023-07-05
-
王雪:宽和笃雅的吴福辉先生
第一次看到先生,是在现代文学馆的图书大库,那时我正参与筹备文学馆C座的文学史展览,为搜集图片、内文、图书封面等资料经常进出大库,库管员时为大门口王师傅的女儿贤英。
2023-07-04
-
清末“小众”小说隐藏的动荡与新变
被誉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刘鹗《老残游记》、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孽海花》知名度颇高,但它们绝非清末小说的全貌,清末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远远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2023-07-04
-
黄永玉与讽刺诗
黄永玉先生是著名的艺术家、作家、诗人,他的创作横跨艺术与文学两个领域,在其间延展穿越,潇洒自如,为世人所称道。
2023-07-04
-
黄永玉《还有谁谁谁》:时光长河中的诚挚道白
2023年6月10日,“入木·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亮相厦门,这是黄永玉百岁艺术展继在金陵美术馆启幕以来的第二次亮相。
2023-07-03
-
藏书票见证当代文学经典化
藏书票,英文是EXLIBRIS,标识着藏书家的身份与偏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又具有收藏价值。
2023-07-03
-
“新文学运动”冲击下的旧“文苑”
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小说》创刊之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开始进入报刊时代;后来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学面貌的“新文学运动”,其发生发展也正是仰仗了彼时已经成熟的报刊体制。
2023-07-03
-
郭澄清纪念馆漫行记
青砖黛瓦,古色古香,质朴大方,这是对郭澄清纪念馆的第一印象。
2023-07-02
-
孙机: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23年6月15日8时9分,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 孙机,山东青岛人,生于1929年9月。
2023-06-30
-
“郭澄清纪念馆内,一棵杏树已经硕果累累”
“一个从小受穷的农民的儿子,后来成为人民的作家。
2023-06-29
-
纯粹的学者夏承焘
近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大约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纯粹的学者,还有一类致力于改造现实社会,追求社会效果,关注或影响政治文化生活的学者。
2023-06-29
-
鲁迅和谜语
鲁迅从小就非常喜欢谜语,小时候的夏夜,鲁迅总是喜欢躺在家门口的大桂树下的小桌子上,他的祖母摇着芭蕉扇,教他猜谜语。
2023-06-29
-
郑学富:黄永玉赠画贺敬之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贺敬之文学馆珍藏着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一幅画《瑟人病梅馆画意》。
2023-06-29
-
志摩残信断人肠
1924年5月20日晚,受邀访华的泰戈尔离开北京赴太原,徐志摩同行,欢送者有林徽因等人。
2023-06-29
-
“为我点亮心灯的人走了”
在我的西南联大文学研究历程中,王景山先生是关心较长、支持有力的老校友之一。
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