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域外游记中的“万国珍奇会”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
2024-05-24
-
“文债寻常还不尽”:茅盾致牧野的一封佚信
《笔阵》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会刊,于1939年2月16日创刊。
2024-05-24
-
理同道异,必将殊途同归——芦焚与巴人的文学交锋
一 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家与作家、流派与流派之间经常出现或大或小的争论。
2024-05-23
-
严晓星:从蒋英谈金庸的信说起
金庸出身的海宁查氏人才鼎盛,数百年延绵不绝,向为世人所称道;江南巨族高第间交错复杂的联姻关系,又让他的亲戚中不乏彪炳于现代政治史、文化史的重要人物,如表兄诗人徐志摩、表姐歌唱家蒋英。
2024-05-23
-
“文学者态度”的传承——从沈从文与青年的关系谈起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被视为点燃“京海之争”的导火索,长期以来,对其文学史意义的关注或多或少遮蔽了对其文学价值的还原。
2024-05-23
-
孙郁:到县城去
一 有一年在北京的图书馆里,无意中看到故乡辽宁大连瓦房店的老照片,有点惊奇。
2024-05-23
-
请记住这重升的南天星斗
2002年,我写过《呼唤阿索林——兼及南星》,介绍私心偏爱的这两位冷门作家,就他们在民国时期一度闪现而随后长期湮灭,呼吁出版界重印其著作。
2024-05-22
-
许地山的“爱情公约”
著名作家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1929年5月1日,他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周俟松在北平(今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婚礼。
2024-05-22
-
冯牧的眼光
冯牧发现和扶植文学新秀的事,在文学界被传为美谈。
2024-05-22
-
谢冕:光明在我们心中
当清晨的阳光照亮房间的时候,《光明日报》会准时出现在我的书桌上,送上新一天的晨安问候,带来五湖四海的消息。
2024-05-22
-
傅书华:让赵树理“走出”文学界
无论是将赵树理作为农民作家,还是作为中国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抑或是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者,他的作家身份似乎是铁板上钉钉的事实,对他的研究也顺理成章地基本上在文学界展开,这似乎也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2024-05-21
-
邵洵美与上海1930年代的文学空间
邵洵美(1906-1968)是上海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出版家、翻译家。
2024-05-21
-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46年后……
一 2024年4月25日10时30分。
2024-05-21
-
香港文坛老黄牛张诗剑
编者按:作家张诗剑是活跃在香港的著名诗人、编辑家,曾任世华文学联会副会长、国际诗人笔会副主席、香港中华文化总会理事长、香港作家联会副会长、《香港文学报》总编等,主编多种丛书三百多部。
2024-05-20
-
慕津锋:讲不出再见
2024年,农历甲辰,是金庸与梁羽生两位武侠小说大师诞辰百年,这一年,还是“新派武侠小说”开创70周年。
2024-05-17
-
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
1920年春假,在法国蒙达尔纪学习的中国勤工俭学生合影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20世纪初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既是中国留学史上的一次壮举,也是近代中国革命史和中法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024-05-17
-
程氏三姊妹:黛眉,黧眉,黡眉
据母亲讲,姐姐出生时眉毛特别黑,所以父亲就为她取名为“黛眉”。
2024-05-17
-
旧书常诵出新意,俗见尽除为雅人
《傅雷家书》第21页的批注:“爱情太炽烈,也会烫伤人的。
2024-05-17
-
“敝帚自珍”——知堂译事闲话
锺叔河先生主编《周作人散文全集》,收录一篇周氏的生前未刊稿《敝帚自珍》,谈论其生平最为珍重的翻译作品,故而很值得留意。
2024-05-17
-
一部具有多重价值的文化珍品
2018年12月底,在恭王府“周汝昌先生纪念馆”开馆座谈会上,我有幸获得《周汝昌师友书札手迹》特印本。
202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