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中国哲学未来发展之路
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学界迫切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
新时代呼唤学术精神的本真意蕴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
蘸取当下的晦暗——关于当代诗与现代性
一 现代性总是为自己提出本质的要求,即将自己的时代体验为一个新异的时代。
-
“人民性”的精神坚守与时代品格
中国现代以来文学艺术中的“人民性”理论建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理论成果。
-
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编者按】 《求是》杂志2019年第12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9-12-16
-
让诗歌回归现实
中国是诗的国度,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019-12-16
-
新时代需要新政治抒情诗
我结合自己多年来孤独的文本实践来讨论这一话题,在我的视界中,它不再是当年的政治抒情诗,而是一种新政治抒情诗。
2019-12-16
-
非虚构:链接于文学与影视之间
摘 要:非虚构是包含文学、历史、新闻、电影、电视等文体话语体系里具有“非虚构”元素的文类集合。
-
新时期文艺意识形态论争反思
“文学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2019-12-13
-
主体形塑与分级“价位”:诗人主体性的正面建构
谈论诗歌和诗歌文本,无法回避它的生发者、主宰者——诗人主体性。
2019-12-13
-
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
2019-12-11
-
在21世纪重新思考“20世纪中国文学”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这些概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语境中提出的。
2019-12-10
-
现代诗语的重要“纽带”:隐喻与转喻
摘要:人类生活充满了隐喻活动,最具创造性的隐喻无疑来自诗歌这一特殊文体。
2019-12-10
-
当代美学研究的多元化与系统化
当代中国美学的繁荣有目共睹,这不仅体现在美学观念创新上,也体现在美学多元化上。
2019-12-09
-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文库旨在立足于21世纪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我国1949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重要著作的中文版本进行收集整理,并作适当的版本、文本考证研究,供广大读者特别是致力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读者阅读使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2019-12-08
-
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华文化基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
地域叙事与意义发现——以东莞文学为例
不同的地域成长着不同的文学文本和特定的文学生态,从不同侧面展示着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
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诗人是每个时代最伟大的先觉者,而诗歌是每个时代最敏感的风向标。
2019-12-06
-
中国文学创立期的艺术格局与历史高度
内容提要:中国文学有着气象恢宏的历史开篇,先秦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发源,而是一种决定性的历史突破。
-
中国美学的“中外古今”
近年来,围绕中国美学的话语体系构建,学界产生了很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