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仲明:破除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学科壁垒
熟悉大学中文教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方面,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是完全脱节的。
2025-07-07
-
袁盛勇:延安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摘要:延安文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文学思潮和形态,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是一种具有深刻民族主体性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形态。
2025-07-07
-
主体的活力性:重思意识与生命的关系
摘要:20世纪的欧陆哲学历程内含两个哲学动机之间的张力,一个是基于意识哲学构建理性的普遍主义,另一个是如其所是地揭示流动经验中的活力生命。
2025-07-03
-
介质迭代助推文艺创新
文学传播从最原始的口耳相传,到依靠石头、树皮、竹简传播,再到纸介质出现,每一次传播载体和形式的嬗变,都是文学的一次革命和新生。
2025-06-25
-
强化新时代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
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常常被喻为鸟之双翼、车之两轮。
2025-06-25
-
古典的未来:新大众文艺中的科幻生产力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适应了当下新的文艺语境。
2025-06-25
-
文艺评论“向下”扎根才能心系人民
文艺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向上”构建理论体系,“向下”扎根心系人民同样重要。
2025-06-24
-
文艺进场正当时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壮阔画卷中,文艺并非旁观的点缀,而是觉醒的晨钟。
2025-06-19
-
中国文论研究的三种视角
近日翻阅蔡宗齐先生的《比较诗学结构》一书,书中提出应以内文化、跨文化、超文化三种视角来审视中西方文学批评。
2025-06-16
-
李明泉:强化批评的“烛照”功能
从“烛龙”到“烛照” 一日,我坐在书房,看夕阳正不动声色地把晚霞铺满窗户,那光在室内游走,那云在树枝摇曳。
2025-06-16
-
新大众文艺生产模式下的网络热梗
当二次元向元宇宙进化,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仅成为虚拟空间的某个维度,以“用户”为名的主体开创出新大众文艺生产模式。
2025-06-13
-
探索中国自主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2025-06-12
-
破茧与重生:新时代文艺评论的人民性重构
当某部口碑扑街的影视剧获得“年度现象级巨制”的溢美之词,当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被冠以“文学革新典范”,文艺评论的公信力正在遭遇冲击。
2025-06-10
-
郜元宝:“创作谈”是经过多重修辞的文论
跟文学打交道的人,经常要读到不少作家的“创作谈”。
2025-06-09
-
从短视频看文艺大众化何以可能
一 我们是否已经或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文艺形态? 从去年火爆全球的《黑神话:悟空》到今年初创造票房神话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两部作品借助电子游戏、三维动画、知觉拟真等新媒介与新技术敏锐地把握住大众情绪,赢得浪潮般的欢迎与赞誉。
2025-06-07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互联网史料问题
摘 要 21世纪以来,文学从纸质媒介向网络媒介发生迁移,互联网上形成了新的文学生态,也相应出现大量文学史料,如文学作品、文学载体、文学评论、文学论争、作家型史料、文学素材史料等。
2025-06-05
-
由对话性构建主体性
这是最好的时代,文艺创作不再是精英的特权而成为大众的娱乐,万物互联、即时通讯,人人皆可自创文学、音乐、视频和动画;这是最“坏”的时代,网络世界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让人24小时保持“在线”,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带来人终将被机器取代的恐惧。
2025-06-04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批评的数字人文探析
数字人文研究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转型而获得学界广泛关注。
2025-06-03
-
文艺“人民性”的传统与新变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演进始终以“人民性”为精神主轴,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构筑起独特的价值谱系。
2025-05-28
-
文化强国建设谱写时代华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2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