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高品质电影赢得好口碑
兔年伊始,中国电影市场迎来“开门红”。
-
音乐创作要坚守品质意识
近年来,一首首经典老歌借助丰富多样的文化节目、晚会舞台、影视剧以及网络平台持续流传,广为传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
张柠:影像叙事艺术
尽管我不是专门的电影研究者,但作为一位打小就在乡场上看电影且至今热衷于观影的资深观众,对电影也有许多话想说。
-
人工智能“推着”绘画往前走
如今,人工智能绘画已成为热门现象——输入一段描述性的文字,计算机进行自动解析,就可生成同一主题、不同风格的画作。
-
但是相思莫相负
《牡丹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从其问世起,即有众多“时本”,以切近声腔和舞台的改编形式风行剧坛,尤其是剧作标榜“情”旨,引发出对“情”绵延既久的戏剧书写,形成贯穿明清两代的文化现象。
-
双雪涛的故事,张大磊讲不明白?
双雪涛近年来俨然成为影视改编的香饽饽,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尚未与观众见面,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就上线了。
关键词:  双雪涛2023-02-17
-
艺术家缘何爱猫?
苏珊娜·瓦拉东喂她的猫鱼子酱;莱昂诺尔·菲尼养了24只猫,翠西·艾敏的“寻猫启事”卖了500英镑……艺术家和猫有着自然的亲密关系,艺术家以画笔赞美这位毛茸茸的缪斯,艺术家自己通常也带着猫的桀骜不驯,并拒绝遵守世俗强加给他们的规则。
-
展现了当代中国音乐剧的长足进步
郑天然 摄 俄罗斯有过很多闻名于世的歌剧,19世纪的《鲍里斯·戈东诺夫》《黑桃皇后》,20世纪的《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战争与和平》等,皆是歌剧史上的杰作,但在音乐剧领域却相对乏善可陈。
-
从“庄周戏妻”到“田氏戏夫”
郜炜磊 摄 元宵前夜,应邀赴南京,观看由罗周改编、徐春兰导演、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蝴蝶梦》,真是启人心智,美不胜收。
-
泰山颂 民族颂
“日出东方,拔地通天。
-
人民史诗 荧屏菁华
《觉醒年代》 由中宣部主持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一个工程”奖,至今已历三十余年,2022年底揭晓的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97部获奖作品中,电视类获奖作品共24部,在各艺术门类中获奖占比最高。
-
王维亚《秦汉残石的模样》:变革之美
秦汉时期汉字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变化,由篆书发展到隶书,完成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转变过程。
2023-02-08
-
传统文化节目引领荧屏时尚
新春伊始,传统民俗氛围正浓厚,一批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电视节目火爆荧屏,全国观众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
推动中国舞蹈学研究走向更加多元和包容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系是国内最早获得教育部授予舞蹈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资格的单位,也是为国内舞蹈学术型研究生奠定培养方案和模式的国家级机构。
-
从兔年春晚节目看传统文化的传承
歌舞《满庭芳·国色》 舞蹈《碇步桥》 贾宁旨 摄 2023年癸卯兔年春节刚过,回顾和品评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看到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精彩作品层出不穷,这是天南海北的观众对本届央视春晚的共同印象。
-
多样艺术空间 丰富文化生活
静下心,到美术馆看一场展览;放缓步,在艺术街区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来到剧院,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在街头巷尾,遇见一座艺术雕塑、听一场即兴音乐会……如今,在城市里,多样的艺术空间、多彩的艺术活动日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涵养城市的文化气息。
-
国产科幻片缘何成为春节档爆款
《流浪地球2》《三体》《中国奇谭》《深海》等多部包含科幻、奇幻元素的国产影视作品成为春节前后的爆款,其中不凡的想象、精彩的视觉效果引发观众热议。
-
忠实原著与共同体情感表达
电视剧《三体》海报 电视剧《三体》开播即收视登顶,截至笔者截稿时,该剧在腾讯视频播出近四分之一,已播剧集的创作、制作总体上忠实于小说原著,有效满足了观众尤其是原著粉丝的高度期待。
-
后疫情时代文旅宣传的创新路径
摘要:后疫情时代,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寒冬中的文旅行业迎来回暖迹象。
2023-01-31
-
也谈春节演剧
节庆演剧在我国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