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迭代助推文艺创新
文学传播从最原始的口耳相传,到依靠石头、树皮、竹简传播,再到纸介质出现,每一次传播载体和形式的嬗变,都是文学的一次革命和新生。
若干年前,人们还以审视的目光看待网络文学这株文学阵营中的新生小苗能否健康成长;如今,这株小苗无疑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新媒介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也极大地丰富了文学艺术的文类与形态。网络文学、网剧、短视频、微短剧、声画阅读、AI虚拟阅读等层出不穷,正以不可阻挡之势登上文艺生活的舞台。这些文类与形态不仅拥有广泛的受众,也激活了更多在文学道路上追梦的人的创作活力。新媒介的出现,让文学艺术不断演变,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突围与革新。
文学是生活的映射。曾几何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文化娱乐项目的多样化、大众化、便捷化,以书籍、报刊等为主要载体的文学作品逐渐受到一些人的冷落,有人甚至发出“文学将死”的哀叹。文学果真沉寂过时了吗?当互联网终端从一台PC机缩小到一部手机,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在一台平板阅读器上轻松阅读,就连那些言称“文学已死”的人,也开始手抱一部手机或平板阅读器,追看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动漫、游戏。文学的载体和形式虽然因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但文学激荡的涟漪依然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品量与作品受众的多寡无疑是衡量文学的繁荣与衰退的重要表征。新媒介正在改变文学样态,催生新的文艺类型,这无疑极大拓宽了文学传播途径和生存空间。新媒介突破了传统纸媒刊发量和阅读覆盖面的局限,借助网络平台、新传播技术,使这两个数据出现井喷式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5亿人,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IP转化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网络文学融入非遗、国风元素,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实题材创作聚焦新时代的山乡巨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展现新时代的发展新貌。不仅如此,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文学作品在视听转化、多媒介传播上更是出现多元、立体、动态化态势,新的文类形态层出不穷。文学的氛围蔓延到生活日常,渗透到每一个角落。以文学为母体,新一波从形式到内容的文创新浪潮席卷而至,令人目不暇接。文学的魅力和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文学作品传播和阅读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崭新的气象,也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契机。过去,许多传统写作者,尽管怀有一腔创作热情,但要写出作品并把作品变成铅字见于报刊,被广大受众接受,比登天还难。一些人因此放弃了追逐多年的梦想,将纸笔束之高阁。如今,新媒介的出现,写作者只要进入一个文学网站、微信群或者注册一个公众号,推介作品变得易如反掌,甚至自己就能给自己当编辑;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作品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转化,抵达广泛的读者群。一度被边缘化而变得沉默寡言的写手们,如同奔赴一场文学饕餮盛宴,成为新媒介文学在场的生力军。
当然,在这种突围与嬗变中,各个文学网站、文学平台功不可没。它们降低了进入文学殿堂的门槛,扩大文学发表和交流的阵地,同时通过留言评论、阅读量统计、点赞打赏等功能,参与作品优劣的评判,实现作者、作品与读者的实时互动。这些平台聚拢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专业写作者,成就了越来越多人的文学梦想。
新媒介的出现,无疑将文学传播的速度与形式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传统纸质媒体纷纷开始与新媒体融合,甚至实现整体转型。这不是简单的求生之举,而是传统文学阵地积极介入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带来的文学盛宴与狂欢,共同维护和推动文学艺术的进步与繁荣。毋庸讳言,新媒介在推动文学浪潮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如文学碎片化、泡沫化,甚至低俗化、庸俗化等问题,但潮水裹挟的只是少量的细沙与杂质,它所带来的文学大潮势不可挡。这其中,人们要做的是建立自律与他律机制,从而使这棵在互联网高科技庇护下的大树更健康成长。
一位诗人说过,文学永远是人们通往诗意栖居的那张船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需求的多元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文学艺术的新文类、新形态还会不断出现,会将文学推向更广阔的天地,文学的世界也必将变得更加辽阔。它让更多的受众沉醉其中,也让更多的追梦者展翅飞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要坚守文学的初心,坚守写作的初心、阅读的初心。
(作者系中国煤矿作协副主席)
更多
阿来:文学首先是建设自己
“作家就是跟限制做搏斗的,写作的乐趣在这儿,难度在这儿,挑战性也在这儿。”
更多

他把莎士比亚译成《聊斋志异》
几乎所有中国莎学史的书都会提到《吟边燕语》,它也给林纾带来无尽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