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润燕赵 阅览山河 中国作协第三届全民阅读季在河北唐山启动
来源:文艺报 | 罗建森 教鹤然 尹超 周茉 邓洁舲  2025年04月23日08:07

春风桃李花开日,正是烂漫读书时。4月21日,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作协第三届全民阅读季启动仪式在河北唐山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邱华栋,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河北省相关领导,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等文联、作协相关负责同志,柳建伟、关仁山、叶梅、徐剑、杨志军、葛水平、尹学芸等全国知名作家,以及当地作家及读者代表参加活动。本届全民阅读季以“文润燕赵 阅览山河”为主题,由中国作协、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协社联部、河北省作协、北京作协、天津市作协、山西省作协、内蒙古作协、山东省作协,唐山市委、市政府联合承办,旨在融八方资源、聚各地力量,掀起全民阅读热潮,展现新时代文学风采。

邱华栋表示,中国作协积极引导和组织全民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持续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文学阅读资源和服务。多年来,中国作协及各团体会员单位、各级作协组织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学创作与普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团结带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精神、贴近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持续汇聚各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学传播体系,培育更多文学爱好者组织、阅读推广人,引导更多作家成为全民阅读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牢牢把握“文化为民”的价值导向,做好统筹规划,提升活动效果、优化资源配置,擦亮全民阅读季品牌;主动拓展文学发展的新路径和新空间,努力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深化与影视机构和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加强文学与新媒体、新业态、新技术的交融交汇,发挥文学母本作用,推动文学向影视剧、戏剧、游戏、网络视听等艺术形式跨界转化,焕发新的光彩。

作家是全民阅读的践行者和倡导者,本届全民阅读季聘请22名作家、学者为“全民阅读推广人”,旨在继续发挥文学名家在阅读中的引领作用,提升群众参与度。邱华栋、白庚胜为“全民阅读推广人”颁发聘书。

启动仪式上,喜马拉雅副总裁张晓平发布中国作协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喜马拉雅联合推荐的20部有声文学作品书单。活动现场还以视频形式推荐了21部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作品,以及18部六省(区、市)作协推荐阅读书籍。

启动仪式后举行了“名家讲堂”活动,柳建伟以《传统阅读与读图、AI时代的阅读》为题做专题讲座。儿童文学阅读课、科幻文学论坛、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交流会、文学地域性传承与创新性突围座谈会等文学活动也于4月20日至21日相继举行。

4月20日,“中国儿童文学阅读课——万人大讲堂”在唐山大剧院举行,作家周晓枫、葛竞、彭敏为孩子们带来了兼具针对性与启发性的“阅读写作课”。此次阅读课创新性采用“分龄分级”模式,将经典解读与实践方法相结合,引导不同年龄段孩子感受文学魅力。周晓枫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动物园里的童话》为题,分享观察与写作的关联。她谈到,要想把故事写好、写生动,首先要靠近观察,动笔之前先动腿动眼。平时有了新想法新经验,不怕想得多说得多,“随时记下来,积少成多,广阔的大海才会有美丽的潮汐”。同时,她结合自己创作童话的经验谈到,阅读不仅是文字层面的认知,更是理解人与认识世界的途径,希望孩子们能在身边事物中发现文学的温度。葛竞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带来《藏在图书馆里的宝藏》主题讲座,分享“三遍式读书法”与“五问法”,将阅读比作寻宝过程,鼓励孩子们通过精读、思考、联想提升阅读深度。彭敏面向初中生主讲《诗词背后有乾坤》,聚焦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通过解析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人生轨迹与创作背景,带领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情感逻辑与人文精神,感受古典文学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科幻阅向未来——新科技时代的科幻文学”论坛同日下午在唐山师范学院举行,郑军、王卫英、超侠、杨平、徐彦利、陈柳岐等科幻作家、评论家参加活动。郑军在创作中一直坚持将科幻与现实相结合,他认为,随着现实与前沿科技的不断碰撞,科学技术在小说中或将逐渐成为道具或背景,但科幻文学所反映的主题、价值观、情绪价值等可以成为永恒。王卫英认为,现实科技与科学幻想是互动互促、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正在不断融合。科学的发展是人类梦想的实现,“科学想象创造未来”。杨平谈到,未来的科幻作品将会以跨媒介叙事的方式呈现,创作者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直接创作多媒体形式的作品,但科幻思想和审美仍会保留其中。徐彦利认为,AI时代的科幻更加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与感悟力,希望年轻的创作者不是依靠AI,而是真正靠头脑和情感去创作,不断锤炼语言、投入思想,创作出优秀的科幻作品。

4月21日,“乌金淬炼凤凰魂——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交流会”在唐山开滦博物馆举行。白庚胜、关仁山、徐剑、葛水平、刘玉栋等作家参加活动,交流会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包宏烈主持,河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振儒出席活动并致欢迎辞。文学创作应该如何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叙事转化?白庚胜谈到,相较于过去,今天的工业产业格局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工人们的奋斗精神一以贯之,值得作家书写和刻画。关仁山认为,作家要在“硬核”的工业书写中融入人文温情,实现诗意化的表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拥有一颗热爱土地和人民的真诚之心,其次要不断追求创新。徐剑谈到,作家在创作时,应当将视角从“机器轰鸣”的宏大背景转向具体的人物,作品应该“贴着人物写”,将重点落在普通人身上,从而讲述更真实、更有温度的时代故事。葛水平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当以人为本,专注于细节的呈现,通过挖掘鲜活人物的性格、形象与命运,折射出宏大的时代变革。刘玉栋谈到,作家要不断寻找新的写作资源和写作的可能性,关注当下现实,紧贴时代,发掘能够展现新时代风貌的新人形象,“写好、写透人心和人性,写好人与人、人与时代的关系”。

“文学地域性传承与创新性突围座谈会”同日上午在唐山举行,作家叶梅、尹学芸、杨志军、海勒根那与河北当地作家展开深入交流。座谈会由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主持。如何在写作中更好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充分展现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对此,作家叶梅谈到,写作者要对地域文化抱有敬畏之心,在书写时一定要深度参与其中,只有脚踏实地去接触、去观察,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开掘和传承地域文化。尹学芸谈到,地域性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土壤和种子,作家通常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文学故乡,它也许是座城池,也许是座村庄,但无论如何,文学性的表达都可以超越这些界限。杨志军认为,写作者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的原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每位写作者都需要走好自己的路。写作者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故乡的影响,是故乡的土地塑造了写作者的人格。所有对故乡和地域性的书写和传承,最终都可能会演化成写作者思想和情怀的成长。海勒根那认为,地域性像是一个“茧”,是“化蝶”前的必要准备,写作者要从中汲取力量,也要想办法突破它的限制。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要有突破限制的自觉,找到一条“解锁”的道路。此外,无论写什么题材,作家首先都要写人性、写真诚,“写好了人性和真诚,我们的文学就有了普遍性”。

4月21日上午,作家李春雷、赵德发、张楚、赵晓春、许廷旺、蒋殊等分别前往图书馆、书店、学校、社区主讲“文学公开课”,与读者面对面交流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