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铺展中国当代城市的影像地图
分享到:
来源:北京晚报 |   2020年06月28日15:54
关键词:城市空间 影像

借由影像去感知城市空间,一直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我们在电影《三峡好人》《东》中,观看画家刘小东和导演贾樟柯记录正在消失的景观;我们跟随“新浪潮祖母”瓦尔达,去城市的角落体验“拾荒”的意义;我们在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置身于城市漫游中,感受与它的肌肤相贴……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涛的《穿城观影:中国当代影像的空间生产与体感》探索了当代影像(电影和视觉艺术)与城市空间的互浸与勾连,从叙事到认同,从生产到搬迁,从记忆到规训,从漫游到体感,城市和影像成为了最精彩的当代景观。

从田壮壮的《摇滚青年》到崔健的《蓝色骨头》,当代电影中的摇滚青年具有怎样的特征,与北京这座城市又有怎样的关联?从《倾城之恋》到《半生缘》,许鞍华为何频频改编张爱玲的小说,借此表达怎样的城市认同?从徐冰的《鬼打墙》到郑连杰的《大爆炸》,视觉行为艺术如何思考长城的纪念碑性与当代性?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为经,以聚焦城市的影像(电影和先锋艺术)作品为纬,以“体感”和“生产”为勾连和编织方法,铺展中国当代城市的影像地图,其中尤其侧重对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空间的精细雕琢,通过立体化和深度化的个案分析,探讨空间与影像二者的交织与互动。“穿城观影”,不仅意指通过城市空间来观看和分析影像作品,更强调借由城市影像的“穿针引线”“穿街走巷”和“穿衣配饰”来了解中国当代的城市化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穿城观影》延续了作者上一本《底层再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城市游民》的社会关怀,并将问题意识和研究视角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底层再现》探讨中国当代电影对于“城市游民”这类底层群体的再现,侧重于以阶层的视角剖析中国当代的城市化发展;《穿城观影》则将研究对象转移到“城市空间”,从“生产”和“体感”两个角度出发,审视影像艺术中这一物理的和社会的空间。

访谈更多

当你去感受故乡时,恰是感受到自己的时刻

近日,“梁庄三部曲”的作者梁鸿,诗人、作家陈年喜在活动中分享了他们关于“故乡”的写作,以及文学与故乡、人与故乡的关系等的感受或看法。

原创推荐更多

诗歌 | 走不出七月(组诗)

靠七月最近的几天,蒲扇下的方言,与蝉鸣也靠得很近——

散文 | 惊叹于鸟

偌大的翡翠湖,行走在任意一个角落里,都是惬意满满的。当然,还有鸟儿们的陪伴。

散文 | 一个人的遥远

此心安处,无需他求

诗歌 | 丝绸之路(诗五首)

叮当 丝绸的魂魄 仍在亚欧大陆的血管里 铮铮作响……

随笔杂谈 | 舌尖上的“加法”陷阱

《舌尖上的 “加法” 陷阱》深入揭示现代饮食领域普遍存在的过度加工现象及其负面影响。文章以菜市场、饭店、超市、宴席等多个与日常饮食紧密相关的场景为切入点,生动展现当下饮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