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光照亮他们的前行路 ——第三期鲁迅文学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侧记
来自辽宁民间艺术团的作家单丹2岁时因病下肢瘫痪,文学成为她生命的支点。2003年为电视剧《马大帅》创作片尾曲《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时,她未曾想过有朝一日能到鲁迅文学院研修学习。
很多残疾人作家和单丹一样,把来鲁院学习当作“心心念念好多年的一个梦”。如今梦想成真,他们为能活在“这个有爱又能被爱、有梦又能圆梦”的时代而兴奋不已,表示一定要握紧手中的笔,攀向精神高地。
6月末7月初的北京,暑热天气依旧,位于八里庄南里27号的鲁迅文学院却因第三期残疾人作家研修班学员的到来而焕发出别样的光彩。6月24日至7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2位残疾人作家相聚于此,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学习之旅。
“照亮几十种不同的创作人生”
短短12天的学习时光倏忽而逝。浸泡在知识海洋中的学员们,好似海绵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文学的养分。
6月25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飞率先为大家带来《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讲座。刘飞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员们深刻领悟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课后,学员们积极交流心得,纷纷表示要将所学运用到今后的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字传递正能量。
作家、评论家们带来的专题授课,历来是鲁院研修班的重头戏。中国作协原副主席、作家陈建功围绕“小说小悟”,为学员解析小说奥秘;诗人、翻译家高兴以“空气之马,穿越思想的影子”为题,对中外诗歌作了精彩漫谈;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评论家施战军从多维角度深入解析了“四十年来文学思潮:人的定位及其相应担当”;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则分享了何为散文的“小秘密”。这些课程都让学员受益匪浅。
陈建功在课上提出的关键词“调皮”,让视力障碍、“擅长听力”的李莹感到特别新鲜。陈建功说,写作者最好能有一种“调皮”的感觉。这是什么感觉?李莹对此的理解是,作家要有一种幽默感,写作要比较松弛,观察生活细致入微,才能写出有意思、吸引读者的文字。“只有喜欢,去注意,不断地观察,才能有这种‘调皮’的感觉,才能有一种比较活泼的表达吧。”李莹说。
“高兴老师的诗歌课如同一场通感实验。”诗人左右动情地告诉记者,在高兴的讲述中,罗马尼亚诗人斯特内斯库让思想的影子散发婴儿皮肤的乳香,爱尔兰诗人叶芝将19个秋天凝成天鹅翅尖的碎光,斯洛文尼亚诗人萨拉蒙的情诗用“灰色钢铁”锻打爱的墓穴……这些诗人的诗句“如同X光片,照见了语言骨骼间隐秘的甬道”。左右由此领悟到,通感写作对于有感官缺陷的作家而言是一把密钥,因为“残缺让感官在代偿中长出复眼”。
施战军在授课中对文学作品中人的定位和价值观、道德观等作出深入阐释,这让来自安徽安庆的朱丙夫印象深刻。“人类是在保护自然吗?在自然界中,说不定一个小虫子就会伤害到人的性命,所以人是非常渺小的。”朱丙夫进而表示,可能并不是人在保护自然,而是自然在保护人类。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文学作品中“人”的主体性。
重庆万州的中学教师向墅平在聆听鲁院的文学课后,对写作的“个性化风格”茅塞顿开。他认识到,无论听视或行动有障碍者,都可以调动激活其他感官来体验生活、体察世界,写出常人所不能写出的风格;身体无障碍者也可结合自己职业或生活环境的特点,塑造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只有让写作风格形成鲜明的个性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写作,有光芒的写作,有前途的写作。”
“研修班的课程设计都特别有针对性,授课老师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员们的情况量身定制。我印象最深的是各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的作用,让我们重新审视作品中‘人’应该如何存在。”本期研修班班长、网络作家李之星告诉记者,他在与同学交流时发现,同样的课给每个人的感受都很不相同,授课老师将数十年的心血浓缩成3小时的片语,足以照亮几十种不同的创作人生。
“以更精练的笔触打磨作品”
“改稿会上,编辑老师们逐一审读稿件,细致指出不足与删改方向,让我很受教。特别是老师们强调‘惜字如金’的创作理念,提醒我们精简冗余表述。这些宝贵指导将成为今后写作的财富,我们定将铭记教诲,以更精练的笔触打磨作品。”谈及改稿初印象,来自山东的“00后”学生王建皓如是说。
研修班期间,来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名刊名社的编辑在阅读学员作品后,从主题、结构、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学员们认真聆听,不时记录下要点,将此看成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
鲁院残疾人作家研修班自举办以来,改稿会不出意外地成为学员们特别喜爱的环节。从提交稿件时的复杂心情,到改稿会上的惴惴不安,再到改稿后的“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学员们的心情转变如同坐过山车一般。改稿老师们直言不讳地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敞开心怀与学员们分享自己的编辑心得,都让学员们感到收获良多。
培训班期间相继举行了两场小组讨论,分别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AI时代下的经典阅读与文学创作”展开。在经典研读课上,北京日报社高级编辑、评论家解玺璋以“史铁生:在思想中写作,在写作中思想”为题,深入剖析了史铁生的作品及其思想内涵,帮助学员们重新审视史铁生的经典之作,从中领悟写作的真谛。
“史铁生在地坛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每天观察那里的人,他对写作的执着和敬畏,让我深受感动,也启发我今后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来自宁夏西海固的张世平在课后说,他从史铁生的身上看到,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精神上的颓废,“不要在过去的境遇中挣扎,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用文学的方式改变苦难,活成最美的诗人”。
“文学对我而言,是治愈、是沟通,更是使命。”正如来自贵州遵义的胡静所言,此次研修班让学员们明白,手中紧握的笔,不仅要书写个人的命运,更要超越“诉苦文学”,把个人体验升华为对时代、对民族、对世界的思考。
“别错过身边的每一台好戏”
文艺观摩活动是此次研修班的一大亮点。学员们分两批走进国家京剧院,欣赏了《现代京剧荟萃》和现代京剧《红灯记》。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华丽的服饰、动人的唱腔,让学员们如痴如醉。
“虽然听不清唱词,但能有机会现场感受一下京剧的艺术魅力也不错。”来自青海乐都的应小青观后表示,此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京剧,这次在国家京剧院发现舞台两侧的电子屏幕配有唱词,让她很意外。当得知目前无障碍设施和服务正在与时俱进,听障朋友也可以安心“听”京剧时,应小青想起了班里一位因听障放弃观看的学员,那一刻她很想告诉这位同学以及全国2000多万名听障人士:“只要有电子屏幕,就勇敢地走出家门吧,别错过身边的每一台好戏。”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关于“京剧舞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讲座,更是帮助学员们在观摩京剧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听王院长讲了京剧的历史与流派,又在国家京剧院欣赏了现代京剧代表剧目,这种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深有感触。如果将来有机会学习更多京剧专业知识,我想真的可以尝试一下将吟诵古典诗词与京剧念白融合起来。”来自天津的王颖感慨地说。
在7月3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员们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在这里回顾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领略了众多文学巨匠的精神风采。馆内丰富的藏品、翔实的史料,让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与文学大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走进文学馆,走进展览室,迎面而来的是前辈作家们浓郁的文学创作气息。每位作家都有详细的介绍和作品说明,还展示了弥足珍贵的手稿,不啻一堂文学课。”来自河南驻马店的杨运祥告诉记者,文学馆内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模拟书房,可以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当年写作时的艰苦环境。“从新文化运动到今天的新时代文学,中国作家们的坚强和毅力都在启发我们残疾人作家写出反映时代的好作品。”
此外,本届研修班还为学员们精心安排了写作课、作品研讨、读书会、观影等内容。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学员们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支持。
本期研修班时间虽短,但文学的种子早已在学员们心中播下,等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正如来自浙江金华的张苑所言,“残疾人作家的发声,开启了一场话语权的变革”,他们从被书写、被呈现的对象,转变为书写眼中生活、表达内心情感、抒写现实洞察的创作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心里有光,笔下有力量”,写出更多有温度又有深度的作品,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增添一抹别样的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