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灵魂何处安放 ——观话剧《长安第二碗》
分享到:
来源:文艺报 | 欧阳逸冰  2019年09月02日08:24

开场,寒冬,秦存根家门前的公用自来水管子冻得死死的,秦家和众邻里架柴火点火,期盼烧得水管子能流出水来……结尾,40年后,秦存根还是用这自来水管子,接满两桶水,浇灭了40年泡馍店老汤锅下的火焰,怒喊关门!这是为什么?

陈彦、陈梦梵编剧,査明哲导演的新作《长安第二碗》,近日由西安话剧院首次公演。全剧以市井小馆专营葫芦头(猪肠)泡馍的“长安第二碗”的重张、火爆、歇业,直至红遍西京古城的曲折经历为载体,聚焦于以秦存根为中心人物的家族群体的种种命运嬗变,浓缩了国人40年改革开放时期的心路历程,尖锐而又深刻地提出了令人警醒的问题:富了的我们,把自己安置在广厦之中,却惶然感到丢了什么?

伟大时代的客观性格

《长安第二碗》是作家陈彦郁积了28年的话剧作品,是他尚未离开这座古城,就“最忆长安老爹娘”的深情奉献。使人突出感受到的是,该剧对话剧现实主义传统的深刻把握与大胆实践。或许我们不应该忘记恩格斯在提出“除细节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后面的那段话:“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长安第二碗》对于“环境”的设置与刻画则是非常典型的,非常富有客观性的,也是非常触目的。

改革开放是人民意愿的历史性体现,正所谓“穷则思变”。炖一锅猪大肠竟然沸腾了秦家所在的半条街,邻里们甚至循香探头,欲破门而入;秦家小女燕妮竟然三次“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宣称“我家没有煮大肠”;竟然引得包括当地民警在内的所有路人的赞叹“真香”;而主人公这个祖上开过葫芦头泡馍店的秦存根,竟然在此前带着老伴偷偷地溜进饭馆,捡拾客人的残羹剩饭;他家的五宝(五儿子)竟然为了填饱肚子去偷面包,被警察追踪……一连串的“竟然”令人咋舌,而又令人颔首。当秦存根给孩子们用小秤盘分割锅盔的时候,孩子们那目不转睛的双眼,不断咽下口水的滑动喉结,还有那倾斜的上身,几欲扑上的动势,展现出远比《最后的晚餐》更加生动而魔力万分的画面。作为父亲的秦存根悲怆地发誓:“不给他们弄碗饱饭,垒个窝,我秦存根死不瞑目哇!”这誓言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画外音相融,这就是40年前的时代最强音。

“长安第二碗”的匾额就是这样挂出的。

伴随着这家葫芦头泡馍店的不断兴盛,环境情势却越发险峻,人心仿佛愈加“唯危”,主人公秦存根遭遇的挑战空前艰巨。犹如克星般的花朝阳不但步步侵蚀“第二碗”,挖走三宝,而且在穷极生疯的时候,制造出了长安第二碗用大烟壳吊汤的弥天大谎,致使这家泡馍店几近倒闭。从部队转业的二宝破口大骂社会的腐败之风,壮烈牺牲在救火前线;学业有成的四宝不堪恶劣的学术环境,竟有自尽的妄念,愤然离家远去;三宝卷入了模特队的非法活动,五宝参与吸毒贩毒,下了大狱……

秦存根所处的时空变幻,并非如社火赶集那般热闹喜兴,而是每一步都含有拷问、诱惑和危机。

面对严峻的现实,编剧和导演没有回避,没有粉饰,没有提纯,而是以历史思想者的身份,勇敢而睿智地观察、感受、思辨生活的本身,他们看到了阴霾,更看到了阳光穿透阴霾而灿烂;看到了污泥,更看到了鲜花植根污泥而绽放;看到了苦难,更看到了泪水滴穿苦难而晶莹;看到了阻挡,更看到了溪流碰撞岩石而向前……这种胸怀与目光,是由于他们接受了这个时代的启示,“一切健康的努力都是由内心世界转向外在世界,像你所看到的一切伟大的时代都是努力向前的,都是具有客观性格的。”(见《歌德谈话录》)这种“客观性格”使创作者的目光更加锐利,更加深邃。

秦存根的形象塑造与内蕴

为塑造好秦存根这个主人公,编剧精心设置了繁复而又清晰的戏剧结构——以10年一段的时间推进为主轴,展示这家葫芦头泡馍店的空间演绎,饭桌越来越大,屋顶越来越高,人物的命运越来越诡谲……在这样的时空维度里,人物戏剧性关系的图谱却是明晰可见的,仿佛是一幅八卦图:以秦存根和花朝阳为黑白组合的核心,勾连起8个子女家庭的故事情节(重点是二宝、三宝、四宝和五宝)。

花朝阳与秦存根这对打小就在“城墙边溜大”的老相识,是相辅相成的,是相悖相连的,是相互映衬的。花朝阳随风转向,秦存根坚守正经;花朝阳啥赚钱干啥,不问法规与道德,秦存根承续祖业,讲求货真价实;花朝阳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人际关系的原则,坑蒙拐骗信手拈来,秦存根信奉先让别人获利然后自家谋取;花朝阳无诚信无善恶无规矩,秦存根讲诚信崇仁义守规矩;花朝阳制造秦家用大烟壳吊汤的冤案,秦存根带领全家用生命捍卫了自身的信誉。

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开拓创造。违逆潮流的花朝阳倒是给了秦存根一个准确的评价:“存根老兄,还卖葫芦头哪,忠贞如一呀!”秦存根的所有欢乐与苦恼,都体现在“忠贞如一”上。在新时代里,他用诚实的劳动创造财富,坚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守不是守旧,而是在光怪陆离的演化中守护自己高贵的灵魂。

戏剧结构与情节设置,实际上就是主人公性格的成长历史。秦存根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意外”的戏剧冲突中,或陷入困惑,或经受打击,或怒发冲冠,或毅然决然……请看——

作为父亲,1978年,他发誓要把孩子们养大,让他们吃“饱饭”,给他们“垒个窝”。

作为长安第二碗的老板,1988年,他明白地告诉孩子们,“已是二十好几的人了,我和你妈再没养你们的义务。”他教训五宝要“正经做点生意”,鼓励演员燕妮“好好唱戏,要唱成角儿”。从追求“吃住”到追求“正经”。

作为长辈,1998年,他告诫当了“副处调”的老儿子且住“弄啥都得守住点儿”。他坚持叫老儿子的小名“且住”,不仅是习惯使然,更体现了他具有哲理性的信条:只有懂得“且住”在底线之内,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他警告离开戏曲的演员燕妮不能“刨了”戏曲的“祖坟”。二宝壮烈牺牲,他从此把二宝参军得到的“光荣人家”的牌匾视为生命。从追求“正经”到追求“光荣”。

作为“成功人士”,2008年,他对小女儿燕妮说,“唱戏就得正正经经在舞台上扮了唱,老秦家现在不缺吃不缺穿,就缺能在社会上做事长脸的人”。五宝的再次吸毒让他痛苦万分,“我秦存根给社会造了大孽”,不惜将自家的丑闻曝光于天下,来个“刮骨疗毒”。从追求“光荣”到敢于“曝光”。

作为即将走进养老院的垂老之人,2018年,他惊愕地发现子女们在分房(他终于实现了为孩子们“垒个窝”的承诺)时,显示了个人利益至上的可怕苗头。他用40年前孩子们宁肯少吃一口,让出来的锅盔碎块拷问他们:当初那么善良的“心肠都到哪里去了?”预感到孩子们可能会堕落到“造假,坑人,用地沟油,卖病猪肠,赚昧心钱,那不都是迟早的事吗?”未来不能这样啊!从敢于“曝光”于当下,到敢于保护“未来”。

这就是秦存根的心路历程。

贯穿他40年的行为主线就是这样的“存根守正”,从为了个人,到为了社会,到为了未来。秦存根之忧正是社会之福。他在舞台上浇灭的老汤锅下的火,那是邪恶的苗头;他在台下点燃的却是观众心中的火,那是未来的希望之火。

秦存根最后的行为,是在拷问他的孩子们:当我们住进了期盼已久的“广厦”,灵魂安放在何处呢?或许,这正是时代之问。

其实,秦存根自己心里是有答案的,那就是他怀里抱着的二宝用生命铸就的“光荣人家”匾额,他心里惦念的是四宝在荒漠上创造出来的大片大片的树林……

《长安第二碗》的文学品格

且不说剧中人物对话所显示的西安方言的艺术魅力,也不说剧中场景所营造出来的西安民俗风情,单只说人物对话中的动作性——花朝阳最后逃离家乡之前,拜托秦存根把3000元交给他的前妻,秦存根问:“三位……给谁?”短短四个字的反问,道出了花朝阳复杂的个人“情史”,令对方非常尴尬。在第一幕,孩子们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吃上一顿饱饭。娘说“再闹着要吃,只怕改日就得啃你爸的脊梁骨”。接着拿出唯一的锅盔,撂在大家面前,说:“吃,明天把嘴都吊起来!”这两句话既是心疼孩子们,也是心疼老伴儿,既是警告孩子们,又是警告老伴……到底该不该吃?娘既扎心又闹心还酸心更忧心啊……

这种精妙的动作性很强的台词,在剧中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情侣之间、食客之间、姑嫂之间,特别是秦花之间比比皆是,显示了历经锤炼的语言美。

文学品格的另一种表现,就是编剧、导演苦心孤诣地把戏剧情境推升为诗的意境。王国维说,“然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为意境?“上焉者意与境浑”(见《人间词话》),立意,情感与“物境”融为一体。由于老秦家的隔壁是秦腔剧团,听到演员们排练的唱段是很自然的。然而,编导把这种“很自然”的现象提炼成为精致的营造——引入隔壁剧团的演唱,把彼时彼刻戏剧情境难以言尽的内蕴升华为令人恍然豁然的咀嚼。如,当秦存根乘着1978年改革开放之风乍起,大胆地走出穷困的逼仄,捧出“长安第二碗”的牌匾的时候,隔壁传出秦腔:“问苍天,万里关山何日返,壮怀深舒展……”1998年,二宝壮烈牺牲在救火前线,秦存根抱着“光荣人家”的牌匾悲怆地喊出“二宝……爸等着你”的时候,隔壁唱出秦腔《祭灵》:“满营中三军齐挂孝,旌旗招展雪花飘……”如是七处,陡然间,把戏剧情境转化为诗意的表达。犹如高手集句,用于明清折子戏,平添了高品位的欣赏,强化了戏剧的艺术魅力。

象征手法的使用是该剧的一个重要特征,而隐喻常常包含在象征手法之内。《长安第二碗》的象征手法隐含着剧作家的深刻用心。秦存根的最后一段极富戏剧动作性的独白将全剧推向了高潮。其中,不乏象征的内涵。而剧中特别设置的无名氏(母子)三人,每一幕都要出场,每次出场都要吃葫芦头泡馍,40年未曾断过,直到最后,年轻的母亲变成坐轮椅的老妇,襁褓中的孩子长大成人。而秦存根对他们则始终关照有加,恭敬相待。这其中的象征含蕴给了观众很多想象趣味,至少,这“第二碗”虽然微薄,但却是主人公的真诚奉献,这“第二碗”也是普通人们生命历程的伴随……这“第二碗”又何止是泡馍?

“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李泽厚:《美的历程》)主人公秦存根那富有戏剧性的心理衍化不正是这样的吗?

访谈更多

阿来:文学首先是建设自己

“作家就是跟限制做搏斗的,写作的乐趣在这儿,难度在这儿,挑战性也在这儿。”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后山上的蘑菇

后山是一片神奇的后山。

散文 | 大树传奇

大树站在那里,是不言诉说的风景,也有波澜不惊的传奇。

儿童文学 | 李廷贤儿童文学作品:牧马陇南

陇南的山依旧沉默,但这沉默里,已经藏着破土而出的声音。风穿过树林时,带来了远方的气息,那气息里有海的咸,有星的光,还有一个少年用十元钱和一整个冬天的自学,换来的、关于未来

散文 | 晋行家书

傍晚时分,车到大同。 以前的六个多小时,我大多时间是在卧铺上躺着,思绪万千。生活已是这样的糟糕,生命也在苦痛里煎熬,若没有你在灵魂与身体上的支撑,我更茫然得如同秋天的晚云

散文 | 夏味云南

夏味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