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地名趣谈
武陟地处黄河中下游结合部与黄、沁河交汇处,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县城以东先后有过三、四道防御洪水的堤防。这些堤防遗迹与历史上的“官道”、“驿路”演变而来的三条公路,由西向东将各个村落串接在一起,如同树木的枝丫与叶子。武陟县东的村庄大多是明清后出现的,除由初来移民姓氏得名外,以黄、沁河之堤、滩、渡口等为名是其最大特色。
北方与修武县交界处的郇封岭,是古黄河的自然堤。在郇封岭的南沿,历来就有的一条道路如今是309省道的一部分。道路南北各有一条古河道遗址,郇封岭、公路与两处古河道遗址均呈西南——东北走向。这一带村庄的命名多与古河道有关。其中以“段”为名的村庄,相传是因明初洪洞移民来到在黄、沁河决流沿线,实行分段耕田,以其方位、姓氏分为北小段、北大段、南大段、陈小段、薛小段、苗小段等。另有洪洞移民因分得官府的滩地,就取村名为“官滩”,清道光年间称为“张官滩”,而此后派生出的“东张官滩”至民国初年因梁姓居多改名“梁官滩”。而“刘官滩”则是清朝时刘村有人到此开荒定居成村的。
在县东中心线上,有一条古村落带:木栾店、马曲、大城、圪垱店、商村、邸阁。这一线的村名可追溯至秦汉,但其居民同样是明初移民的后代。这条村落带正好位于河南黄河最古老的左岸堤防——古阳堤一线,如今也有一条县级公路与古阳堤伴行,紧临公路分布着叫“伊里”的村落群,相传明初洪洞移民初到时称为“移庄”。笔者推测移民初至时当居于古阳堤上,后移至古阳堤内,故称“移庄”也由此而称“移里”演化为“伊里”。至清道光年间派生出穆伊里、秦伊里、高伊里3村,民国初年又派生出邵伊里、王伊里、程伊里、韩伊里,共为7个自然村。
郑(州)常(平)公路武陟至詹店段有着漫长的历史,虽然在历次整修中不断取直,但其偏向东南的走向大体得以保留。早在1922年,这一线上就有盐商所修木栾店至老田庵火车站的“盐路”,而其西段的走向与明万历十八年沁河改道前的流路基本一致。透过公路沿线的马曲、宝村(宝家湾)等村名,不难窥见沁河旧貌。路南侧呈东西分布同叫水寨的村落群,相传原名永宁镇,后因村北沁河水流湍急,河岸经常塌方,危及村庄,人们就在河边筑起一道道防水寨子,逐渐演变为水寨镇,后因人口发展,分散居住,形成了苏水寨、庵前、东水寨、邵水寨、南水寨、永福寨、西水寨、北水寨、马水寨、吴水寨。
沁河口以下的黄河大堤是清雍正后逐步形成的,此后出现的堤外村庄主要有3个小庄、御坝、秦厂等,大量滩区村庄也是此后出现的。这些滩区村庄中,老田庵、郭庵、(大、小)茶堡等村庄,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修筑北岸堤防使黄河南移后,在这里垦荒的人扯些茅草折几根树枝搭起一个个茅庵遮蔽风寒。人群繁衍生息的地方必须有井水,因此就有以“井”命名的杨延井、何井等村名。王菜园、张菜园起初自然是某姓人家的菜地。此外,还有以打麦场(场后来讹写为厂)的“厂”而命名的东厂,秦厂。清康熙、雍正年间在武陟堵口筑坝时,以姓秦人家的打麦场命名堤坝为“秦厂大坝”,而建于1905年的黄河上第一座铁路桥——京汉铁路黄河桥、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均位于清代的秦厂大坝上。
其实,武陟县东以姓氏为名的村庄,与因黄、沁河得名的村庄并无大的区别,姓氏为名的村落历史上同样屡屡被黄、沁河洪水腾空掠过,而与黄、沁河相关村落的居民也同样为明初洪洞移民的后代。
在如今远离黄河的古阳堤外,有大量村名也呈滩区特征,极可能是因为明初此地为黄、沁河决流经过处。相传这些叫冯庵、郭庵、毛庵的村庄,与这一带的邢庄、毛庄、小刘庄等村庄均是熬碱人定居成村的。与此相类的是今沁河口处的三个小庄也是清代姚旗营村人到此熬碱定居成村的。
武陟县东有些地名直接与黄河相关。与黄河洪水有关的有“黄水”村。而南临黄河、东与原阳搭界的溜村,相传原为几个村落,黄河涨水时村庄被淹没,仅余一片高地,洪水退去后,人们认为是河水留下的地方,就居于其上,取名“溜村”。小原村相传是明成化年间沁河决溢,村落陷于洪水,幸存几户人家在决流经过的河沿居住成村,称为“小沿村”,明万历武陟县志依武陟方言记作“小原”。关于白龙王庙的传说,是黄河水伴飓风腾空掠过,掉下一“白龙王爷”木刻神像,由此建庙,村依庙而得名。洪水滚过后,留下了漫漫荒滩、黄沙,带有这样的地理特征的村庄有沙陈村。以堤为名的村庄有陈堤、詹堤、汤王堤、冯堤、御坝等。洪水危害严重地区,岗地是人们居住的首选。岗头、圪垱店、大城(凤凰岭)、宋岭、候圪垱、小徐岗等均因处在高岗上而得名。
武陟得黄、沁河交汇处之地利,历史上航运业发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木栾店、余会、姚旗营、秦厂等黄河渡口。明代以前黄河渡口更为兴旺。在今黄河大堤沿线的一些村庄,相传就是明代把守渡口的驻军落户形成的。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头铺营、二铺营。相传军中旗牌官何忠明初由江南如皋迁至怀庆府,其子何富、何贵同八家老军户镇守黄河渡口,在武陟千秋乡建立头铺营,后落户于此,因军营得村名为头铺营。明弘治年间村中以王化为代表的王姓改村名为“王化营”;清嘉庆年间何姓家族渐盛又改村名为“何家营”,后简称“何营”。二铺营则是因所守渡口位于头铺营西面,故称二铺营,驻守的军户落户建立了二铺营村。而与何营相临的马营相传是明末一官员在此牧马的宿营地。沁河口处的姚旗营、吴小营同样也是驻守军户定居成村的,与其相临的御坝村则是清雍正后守护黄河堤防人员落户成村的。
有地须有名,名因地而生。古老的村名如同活的化石,传达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每一个村落都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如果没有独特的村名,傍晚时分母亲如何声声唤儿归来?(杨保红)
更多
建设一种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学的读法”
“未来对中文创意写作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学生需要学习人机合作处理复杂信息,但最终目标还是要成为真正有想象力、有原创力的人,而非‘码字者’。”
更多

夏晓虹:“不失其赤子之心”——怀想孙玉石老师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确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