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逆风生长的城市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曹凌云  2025年05月10日09:45

龙港设市五周年之际,龙港市启动了“文艺丛书”的编印工作,其中一本30万字的“文学卷”书稿置于我桌前,主编倪宇春嘱我阅读并提意见。我一篇篇翻读,发现许多文章把龙港建镇前的那几个村落写得过于荒凉寥落。

紧紧依偎着鳌江入海口的龙港,是一片冲积平原、湿地水乡,境内许多鳌江小支流,纵横在江南平原上。旧时交通运输主要依赖于水路,密布的河网让这里舟航聚集、商贾来往,驿使交驰纷纭,源源不断的物资通过支流与干流联通外界。繁盛之时,龙港一带出现过数量众多的大小码头,并逐渐分化出客运、货运、粮运等不同的功能,繁忙的码头、渡口带来密集的人流,四方来客从码头上岸,通往村庄,古老的村落形成繁华热闹的墟市。

当然,龙港的神秘与美好,更在于上世纪80年代,由农民集资兴建了整座城市,而后,几代龙港人为推动“撤镇设市”锲而不舍的努力,在2019年终于梦想成真,在江海交汇处上演着无数的精彩。

我认识龙港镇原镇党委书记、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陈定模先生,我与他畅聊过龙港设镇和他所走的改革之路。

龙港是1984年3月设镇的,隶属温州市苍南县,下有五个渔村和一片滩涂,常住人口7000多人。许多村民以海为田、以网为犁,常年在大海上“耕作”,被海风雕刻过的脸庞和脊梁闪耀着黝黑的亮色。村庄四野空旷、滩涂连片、芦苇青青。镇政府所在地方岩下村,有一条通往渡口的街巷,虽然狭窄,却每天人来人往、辗转奔波。上世纪70年代,在苍南县钱库区任区委书记的陈定模把目光投射到龙港这片尚待开发建设的地方。他熟悉方岩下和附近几个村落,他原来在平阳县城工作时每次回老家钱库陈家堡村,都要从平阳坡南埠头坐船到鳌江镇,再乘坐鳌江渡船到方岩下,走过一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街,最后又坐轮船到达老家。他知道春日里的鳌江两岸虽然海风依旧呼啸,而春意却早在悄然萌动。

那年初夏,苍南县进行区划调整后对干部做相应调动,陈定模主动请缨,于6月份前往龙港镇担任镇党委书记。彼时的龙港,交通闭塞、设施落后,村民外出的主要交通方式就是坐船,而且,龙港各方面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计划,县政府没有财力投资,镇政府财政非常困难。建设资金在哪里?土地指标怎么拿到?劳动力怎么凝聚?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一个个难题压得原本踌躇满志、豪情万丈的陈定模惴惴不安、坐卧不宁。可他相信再泥泞的滩涂总会趟过去,再艰难的愿望总有办法去实现。他通过一名镇委委员到村里借来3000元,作为镇政府办公经费。

一个地方要发展,“人气”很重要,先要有人,后才有市。当时有中央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陈定模受中央文件启发,在县委支持下,大胆进行户籍改革,凡是愿意到龙港投资的,都作为自理户口予以落户。他牵头制定优惠政策为龙港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为中国的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1984年年底,以苍南钱库为主,还有苍南金乡、鳌江镇和平阳、瑞安、泰顺等地的3000多人纷纷到龙港投资置业,同时,福建、安徽、湖北、四川、黑龙江等省的科技人员和专业户也纷纷来信,要求来龙港落户。

陈定模想,龙港目前有4.7平方公里的土地,让土地创造价值,可以解决龙港城区建设的许多问题。转眼到了1985年春天,迎面而来的海风开始和煦起来,对于龙港人来说,喜悦的脸庞与春光相互辉映,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图景。龙港镇实施“一个公章管审批”的做法,深受民营企业家欢迎,金乡、钱库等地的一大批个体、私营的包装印刷企业到龙港落户,而且到龙港创业的企业家不乏年轻人,如改革开放风云人物、均瑶集团原董事长王均瑶当时才20岁出头,就在龙港投资创办全国首家包机公司,承包温州到湖南长沙的航线。

陈定模与有关人员一起,一边找书籍学习,一边手持铅笔,通宵达旦地细致描画龙港镇规划图,终于,一个涵盖街道、公路、居民区、市场、学校、医院、绿化等功能区的龙港建城蓝图初步确定了。在建设过程中,他们借鉴已取得的经验,在教育、绿化、公共娱乐等方面又推出“无偿集资”“有偿集资”“公私合股”等办法,解决了龙港镇建设初期遇到的资金困难,全面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新生的龙港就像逆风生长的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变得美好,赢得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美名,招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商人涌入龙港。与此同时,龙港的改革也面临着争议,有舆论把龙港当成了负面典型,上级派调查组进驻龙港镇政府。但中央的富民政策开始深入人心,改革开放的氛围进一步浓郁,再加上温州市委为龙港的发展定调护航,陈定模与广大干部群众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建设龙港这个巨大的工程。

1987年至1989年,龙港镇每年要接待外地参观考察者7万人次以上。面对一批又一批参观考察者,陈定模像一名当地导游,不厌其烦地讲着龙港的故事。龙港作为改革之城,名扬全国。

龙港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它总是承载着新的使命,建成了农民城,又投身镇改市。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港镇,设立县级龙港市,这是全国第八个不设乡镇、街道的县级行政区域。

关于龙港,我与陈定模聊了许久。回忆涌上陈定模的心头,他感慨万千。由最初原属平阳县的几个小渔村到现在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路径,这就是龙港。这期间,需要多少人披星戴月、求索不止,需要多少人凝心聚力、勇往直前,需要多少建设者与管理者的勇敢和智慧。陈定模,是其中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

白沙河是龙港一带有名的内河,是龙港颇有代表性的河渠,已有千年历史。这条不宽的内河,长约20公里,北连鳌江江口,南至苍南县金乡镇,途经苍南钱库、龙港市舥艚片区。我曾多次行走在白沙路较为热闹的刘店段和缪家桥半爿街。路面均三米多宽,水泥铺设,一边沿河,一边建房设铺。街上的居民对我说:白沙路是横阳古道的一部分,是早年金乡、钱库、宜山一带百姓出入鳌江的必经之路。周边渔民把各种渔获挑到这条路上交易,沿街居民开起了小店,形成了小街市,但时代变迁,世事流变,随着陆路交通发展,白沙河水运逐渐衰落,白沙路行人逐渐稀少,原本喧闹的市集也不再热闹、繁华。我们在白沙河岸边寻访古桥和码头、祠堂和牌坊,一路上总有暖暖的阳光,柔柔的凉风,不觉心生快意。我在刘店等地,能见到旧时的繁华留存和现代的活力展现。清水绿岸中仍葆有过往风情、洋溢当代气息,牵扯着沿岸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编织着烟火人间最平常的家长里短。我还欣喜地听到,白沙片区干群正在挖掘名人故居、非遗民俗等资源,探索“月光经济”,加快市场培育,续写古韵悠长的江南水乡变迁史。

知晓龙港历史,就知道这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典籍,历史上的龙港崇文重教、学风蔚然、人才辈出。近代名儒刘绍宽,秉承永嘉学派学风,开启民智,为国家培养人才,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姜立夫,践行“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职业情怀,致力于圆素和球素几何学的研究,培养了众多卓越数学人才。书法家、出版家谢云不拘一格的书法作品、为人为学的大家风范,赢得了后人的喜爱与尊重。龙港的今时虽然早已不同往日,但历史与当下一定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联在一起自然而然。我几次经过龙港大桥时,天幕幽蓝、大野壮阔,我分明看见鳌江口有轮船驶向东海、奔赴远方。

(作者系温州市文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