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航乘客》获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71岁的海地作家亚妮克·拉昂斯(Yanick Lahens)10月30日以其长篇小说《夜航乘客》(Passagères de nuit)获得了2025年度的第110届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并获奖金一万欧元。
-
《血与火的夏天》赢得2025年康迪尔历史奖
69岁的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和英国牛津大学钦定历史学教授琳德尔·罗珀(Lyndal Roper)10月30日以所著《血与火的夏天:德意志农民战争》(Summer of Fire and Blood: The German Peasants' War)获得了麦吉尔大学主办的2025年康迪尔历史奖。
ZUO JIA YIN XIANG
01 我们究竟拥有怎样的艾米莉·狄金森?
狄金森的诗歌短小精悍,诗中有着强韧的意志与精确的隐喻,一般认为,她主要写生活中的日常事件、自然生命、信仰和爱情。狄金森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慢慢被发掘,众多诗人从狄金森的凝练婉约、意象清新的诗歌当中学会了如何婉转表达自己的情感。
02詹姆斯·劳埃多维奇·帕特森:一生追随普希金的诗人
帕特森出版了九部俄语诗集和散文集。在一首回忆三岁时出演《大马戏团》的诗《摇篮曲》里,他写道:“我飞呀飞,一个欢笑的孩子,被苏维埃强壮而骄傲的双臂高高举起。”
03托马斯·曼:艺术是生活的镜子,也是生活的批判
作为游客,又来德国。瞥见路边书店橱窗里中心位置摆放的是最新印刷的托马斯·曼的书籍和今年以来出版的托马斯·曼相关著作,很是感叹,足见托马斯·曼作品的生命力。作品的生命力是作家创造的,作品的再版对作品的活力可谓是推波助澜。
04恩古吉·瓦·提安哥:珍惜和使用本国语言,是保证民族永存的关键
作为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非洲作家之一,恩古吉始终未能如愿,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如果熟悉这位硬骨头的非洲作家,熟悉诺奖的运行评价机制,也不难发现,这种遗憾可能是一种必然。相对于获得西方评论界和诺奖的认可与肯定,恩古吉在其整个创作生涯中其实更倾向于获得其部族民众的认可与肯定。

安吉拉·卡特:读一本书就像为自己重新书写它
在这些充满了改写、重述冲动的故事中,卡特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她本人以及她的作品所依存的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感受方式——质疑一切,拆解一切,重新审视从每天的日常生活到长久以来的文化规范等一切事物。
来源:澎湃新闻|黑门2025/5/13

她在半个世纪前就写下了今日美国
狄迪恩给了我一些解答,甚至在某种层面上,她给了我很多慰藉。在她笔下,美国就是这般极端对立的交融和碰撞,一个庞大混杂、和谐又矛盾的符号系统。西部的人不会记得过去,南部的人不会遗忘过去。
来源:文汇报|许晔 2025/11/5

山本文绪:世情的洞察者
她没想到的是,抑郁症是一种反反复复卷土重来,且每次重来势头更猛的疾病。四年的日记固然是再婚生活,更是与病情的拉锯战。回头看,她有五年没写小说。对于2000年刚以《涡虫》拿过直木奖的作家来说,等于是在最好的创作期被迫歇业。
来源:文汇报|默音 2025/10/20

《巴黎岁月:贝克特、波伏娃和我》:写他们,也写自己
《巴黎岁月》其实在讲一个女性学者和写作者的生存故事。她写自己如何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厌女症”严重的法国知识圈被冷眼相待;在学术界被男性同行排挤;又如何在采访中一次次被拒绝、误解甚或羞辱。
来源:澎湃新闻|深苔 2025/9/10

无数个身影,汇聚成一个巨大而清晰的父亲
或许这就是我们在浮躁的时代依然需要文学的意义吧。这两部以父亲为主题的作品,为焦急奔赴未来、迫不及待离巢远走的我们开启了通往回忆的一扇门,这扇门静静地伫立在身后,门缝里透着朦胧的过往,只要我们愿意暂时停下执着向前的脚步……
来源:文学报|林明 2025/9/5

《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语言万花筒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用乔伊斯自己的话说,创作完《芬尼根的守灵夜》,除了等死,他已经没有其他事情要做了。可见乔伊斯对这部作品非常满意,认为写尽了文学所能写的一切,也达到了他的创作巅峰。
来源:文汇报|戴从容 2025/8/13

《塔尼奥斯巨岩》中的黎巴嫩历史书写
爱德华·萨义德称该趋势标志着一种新阿拉伯写作的诞生,显示出黎巴嫩裔流散作家“为扎根的流亡者和受困的难民发声,为打破界限、改变身份、表达要求发声,以及为新语言发声的渴望”。马洛夫正是这一文学浪潮中的杰出代表。
来源:《外国文学动态研究》|苗海豫2025/7/31

《契诃夫的玫瑰》: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
契诃夫把花园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在他的小说和戏剧中,有多少或美好或凄凉的花园。花园是契诃夫文学中最重要的意象世界和意义空间。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望那一个“荒废的花园”——那就是俄罗斯的过去,是行将告别的十九世纪 。他也在守望一个“新生的花园”——那就是俄罗斯的未来,他无限向往的新世纪。
来源:澎湃新闻|孙竹 2025/7/23

重读《风暴眼》:一道通往内在真实的门户
最近因为一场文学对谈而重读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风暴眼》(The Eye of the Storm),相隔近三十年的阅读感受迥然不同。信息检索的迅捷、批评视野的拓展,以及个人生命经验的沉积,使得这次阅读让我愈发感慨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等学者所强调的:文本意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品的互动中生成的,而非早已封存的真理。
来源:文艺报|王敬慧 2025/7/11

《雅各布之书》:照亮历史,然后治愈世人
也许比起那些渴望在历史乃至政治传统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创作者,托卡尔丘克更信任自己作为心理治疗师的本色当行——一个由被治愈的个体组成的共同体,注定比创伤乃至仇恨的共同体更强大。被治愈意味着有洞穴藏身,如此“等待”——彦塔吞下的卡巴拉护身符——实则涵养了生的可能。
来源:澎湃新闻|暗蓝 2025/6/24

名著改编为何屡屡成为浮士德式交易
当片尾字幕升起,回过神来的我们又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种微妙的失落,仿佛享用了一顿饕餮大餐,酒足饭饱后却再也想不起来主菜的味道。

《法兰西组曲》与三重感官的开启
电影中,唯一让我感受到“电影性”的镜头,是布鲁诺将他创作的一组音符抄写在信笺上,送给露西尔。当露西尔打开蝴蝶结礼盒,特写镜头推近至这段手写的哥特式音符时,我的大脑里闪过一阵战栗。然而,客观地说,这一幕相比于原著,仍略显轻浮,它太像一个调情,从而损失了电影的沉重感。

法语版《樱桃园》演绎穿越时代的启示
尽管两人的阶级身份、性格气质和应对困境的思维方式差异巨大,但基于心理上的相似性,他们的独白在剧中遥相映照,彼此间的互动非常自然,甚至有一种知己之感。法国版的《樱桃园》中,这种心灵上的互通体现得淋漓尽致……

角逐今年奥斯卡奖的八部改编作品
从外星沙虫到变性毒枭,从秘密会议到人间地狱,有八本图书改编成了今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奥斯卡奖)的提名影片。

巴西文学之父笔下的库巴斯
在《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中饰演小说家马查多的演员,在黑板上写下了醒目的“在我死去之前,我想……”,这恰恰是接受了死亡的必然性,并且珍惜自己的存在、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表现。

世界文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