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帆:送别父亲张守仁
6月1日,我们在北京昌平殡仪馆为父亲张守仁举行告别仪式,非常感谢同来送行的我父亲的同业旧好,和我们所有的至爱亲朋。
2024-06-07
-
妖、魔、精、怪,它们的区别到底在哪?
《西游记》里面有许多妖怪,虽然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妖怪,但仔细看一下他们的名称,还是能看出区别来,比如黄袍怪叫怪,蜘蛛精叫精。
2024-06-06
-
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转折时代的“新人叙事学”
原标题:转折时代的“新人叙事学”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再解读 1950年初,一篇出自年轻批评家竹可羽之手的长文《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文艺界高层传阅。
2024-06-05
-
王道:耦园芸香
苏州耦园以伉俪情深而著称,而且耦园主人沈秉成与妻子严永华皆为文人,因此藏书很多。
2024-06-03
-
【温故】五月,花开无声,云聚云散
编者的话 五月选载好文不少,最值得关注的莫过于陈子善《新发现张爱玲致林玉手札初探》一文。
2024-05-31
-
鲁迅手稿补遗一页
1933年天马书店初版印行《鲁迅自选集》,卷前有此书《序言》的鲁迅手稿影印图一页,下识“作者原稿之一”,因未见于各版鲁迅手稿“全集”,应为遗珠一种。
2024-05-31
-
“吾其将狂矣”:钱钟书日记精神之一端
钱钟书(1910-1998)善于炫耀才华,这种炫耀不止于小说《围城》,不止于他皇皇的著作《管锥编》《谈艺录》等。
2024-05-30
-
战玉冰:1896,“福尔摩斯”在中国
原标题:中国第一篇“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的翻译 自从1896年第一篇“福尔摩斯探案”小说被翻译引进中国,到2010年以来大量《神探夏洛克》“同人小说”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得到广泛传播,福尔摩斯与侦探小说在百年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显影”。
2024-05-29
-
陈子善:新发现张爱玲致林玉手札初探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独立特行且影响深远的作家。
2024-05-28
-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与中国革命
在熬过了饱受贫穷折磨的童年之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Agnes Sm edley,1892—1950)投身美国左翼社会运动,而后,她辗转欧洲近十年。
2024-05-27
-
“文债寻常还不尽”:茅盾致牧野的一封佚信
《笔阵》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会刊,于1939年2月16日创刊。
2024-05-24
-
“文学者态度”的传承——从沈从文与青年的关系谈起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一文被视为点燃“京海之争”的导火索,长期以来,对其文学史意义的关注或多或少遮蔽了对其文学价值的还原。
2024-05-23
-
谢冕:光明在我们心中
当清晨的阳光照亮房间的时候,《光明日报》会准时出现在我的书桌上,送上新一天的晨安问候,带来五湖四海的消息。
2024-05-22
-
史铁生文学经典化历程初探
有关经典的生成机制,学界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即在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和以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之间建立起一种综合、全面的经典观:一方面受建构主义启发,认识到经典不会自动呈现,经典是在历史中由多种因素、力量,通过多元途径推举建构而成,经典都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同时又接受布鲁姆对作品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强调,认为作家作品经典化的根本依据或主导因素仍在于作品自身。
2024-05-21
-
柳青:文明进程与文学担当
柳青是怎样的作家 柳青是民之子、地之子——这是公认的事实评价,不用多说。
2024-05-20
-
程氏三姊妹:黛眉,黧眉,黡眉
据母亲讲,姐姐出生时眉毛特别黑,所以父亲就为她取名为“黛眉”。
2024-05-17
-
重读《子夜》:资产阶级何以民族、经济危机何以世界
原标题:《子夜》中的资产阶级何以民族、经济危机何以世界? 1939年6月,茅盾在演讲中谈论《子夜》怎样写成时,曾提及“一九三○年春世界经济恐慌波及到上海”。
2024-05-15
-
戴建业:在诗词中品味生活的诗情
领略平淡之美,感悟生活之诗 在似乎毫无诗意的地方,品咂出浓郁的诗意,这也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最大的本事。
2024-05-14
-
黄子平: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幸福路线图
有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消息,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一门课(课程编号1504)后—来—讲的是积极心理学——最早只有8个人选修,又有两个人退了,剩下6个人,第二年就变成400人,第三年变成850人,必须在哈佛大学的大礼堂上课。
2024-05-13
-
王干:编辑如云
云聚云散,花开无声。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