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锋”如何进入乡土——论东西乡土小说的创作历程及意义
一、在“启蒙”和“先锋”间徘徊与选择 从作家群体角度说,东西属于“晚生代作家”,这一群体中还有毕飞宇、邱华栋、韩东、朱文等人。
2024-06-27
-
梁贝:《云落图》艺术形式分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2024-06-27
-
《现在开始失去》:从失去到生命的损耗
现代将人强制并置在同一空间中:大学室友是同住四年的陌路人;旁边乘客是噪音机器;同事是烦人精。
2024-06-27
-
《华夏第一公园》:“中间时刻”下的奇闻与幸存
陈国良接替了父亲处理旧书的工作,并把它作为超市保安这个正业之外的外快业务,在此过程中,他先后认识了在城中公园“混日子”的汤团、铁桶等人,之后又与职高同学宋小东重逢。
2024-06-27
-
生与死的对峙——王欧雯小说读札
读王欧雯小说《深蓝里追鲸》《生于冰湖》,最强烈的感觉,是生与死之间的一种对峙。
2024-06-27
-
《在钢铁中发芽》:“成为一枚种子还是成为一片土地”
纵观西元的创作生涯和生活经验,军旅生活主题无疑是他创作的重心。
2024-06-27
-
暴露、反思与关怀——读《海棠花开》《龙头香》
《海棠花开》与《龙头香》是由作家杨晓升所创作的中短篇小说集。
2024-06-26
-
《强国记》:文学向新质生产力专业领域进发
在新质生产力的文学表达上,徐剑再次走到了前沿。
2024-06-26
-
《牛马嘴》:一幅江汉平原农村人文风俗的水墨画
夜深人静的时候,皎洁的月光随书香飘落枕边,一缕乡愁悄然袭来,轻而易举地将我带回江汉平原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子,老屋、水杉、荷花还有那些至今仍然在土地劳作的父老乡亲,他们一一走进我的梦境。
2024-06-26
-
《乌云之光》:总有一束穿云之光照进我们心灵的海底
本栏的设计初衷是促进文学与青年的对话。
2024-06-26
-
《天堂客人》:漫长的等待与告别
作为“血脉三部曲”的终章之作,王霄夫的《天堂客人》终于问世了。
2024-06-26
-
《何以问长安》:延续“最中国”的抒情方式
在当下诗坛,执着于旧体诗词的青年创作者不多,霄白城是其中之一。
2024-06-26
-
扎实而厚重的海港题材书写
阅读刘克中的长篇小说《中国大港》(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总的感觉是这部作品有土地的深沉厚重、大海的气势磅礴、港口吊塔一样的精神力量,是一部扎实的现实主义之作,字里行间涌动着作家自觉书写新时代的浓烈意识和深沉情感。
2024-06-26
-
敞开生态文学的创作观念
中国生态文学从发生发展到现在“已成气候,蔚为大观”,走的路其实不算长,但走得比较稳当。
2024-06-26
-
从“新生代散文”到“新散文”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了日趋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选择。
2024-06-26
-
书写技术变革现实里人们的期许
现代化如离弦之箭,作者们在过去与未来、真实与虚构之间逡巡,追问新的时代条件下人和文学的变化。
2024-06-26
-
《石头城》:房伟的短句法
近年来,房伟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面是抗战题材书写,从中短篇小说集《猎舌师》到最新长篇小说《石头城》,形成了“房氏风格”的体系性书写,表现为可靠的资料征引、丰盈的日常经验与丰盛的文学性,在同类写作中开出了一条专业加细描的新型路子。
2024-06-26
-
后青春时代的遗失与寻回——李祯短篇小说印象
李祯的小说有着平静的叙事语调,低饱和度的色调,在后青春时代的阴影里,反复打量自己和周围,那些陌生人就像他在镜子里的影像,边缘有些模糊,与阔大的社会背景隐约融为一体。
2024-06-25
-
桫椤:为“后革命”时代“人的问题”找寻答案
柳青佚作《在旷野里》的发掘、发表和出版虽然只是刚发生不久的事,但似乎已经构成了一个文学史“事件”。
2024-06-25
-
“县城叙事”的精神原点:张楚小说《云落图》读记
熟悉张楚,源自他笔下的一座座冀东小城。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