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书写敦煌的大唐气象
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2024-09-19
-
《地坤》:用心讲好西部故事
绿水青山草芬芬,方是人间好风光。
2024-09-19
-
陈崎嵘《远方的山水》:讲述“东西协作”动人故事
陈崎嵘的报告文学《远方的山水——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广元东西协作实践》(四川人民出版社),全方位展现了浙江和四川广元东西协作实践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刻画了两地干部群众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他们所结下的深厚友谊。
2024-09-19
-
河流尽情流淌
没去过甘南,甘南的一种物像和人像却印在脑海里。
2024-09-18
-
我散步,故我在
从人类历史来看,物理学家总是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大众提供谈资与话题,比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玻尔、海森伯……他们的思想、情感世界甚至生活习惯等等是我们抵御乏味生活的养料。
2024-09-18
-
以文学笔墨描绘中秋佳节的魅力
传统节日是一种情感记忆、心理积淀和文化认同。
2024-09-18
-
《似水流年,家乡味道》:在回忆中安放心灵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流浪》及其姊妹篇《似水流年,家乡味道》,汇聚了作者曾高飞近年来从百余篇散文随笔中精心挑选的85篇佳作。
2024-09-18
-
病虎、怪事、疯人——论李修文《猛虎下山》兼及文学中的历史、文化、现实
绪论 李修文在新世纪初以小说集《心都碎了》(2000),长篇小说《滴泪痣》(2002)、《捆绑上天堂》(2003)走上文坛。
2024-09-17
-
关于散文的美学——《中国散文美学综论》感言
陈胜乐著《中国散文美学综论》于2024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
2024-09-17
-
《读书的人》:一趟随书而行的旅途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
2024-09-17
-
《习惯温暖》:从讷谟尔河启程的诗意寻找
罗振亚在扬子江诗学奖的获奖感言中说:“写诗、读诗、品诗、评诗早已成了我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安身立命之本。
2024-09-17
-
《茶山》:在茶山遇见不老的灵魂
英国艺术家赫伯特·里德说过: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奇异性”。
2024-09-16
-
杨绣丽新作《人间清白》:将文境化为诗境
杨绣丽的新作《人间清白》问世之后,受到了外界超乎寻常的关注。
2024-09-15
-
勃发璀璨的学术生命和一脉相承的精神依托
今年6月,仍然去了山西。
2024-09-14
-
《茶山》:在茶山遇见不老的灵魂
英国艺术家赫伯特·里德说过:任何好的艺术“总是包含着一定的奇异性”。
2024-09-14
-
今日批评家 | 张伟栋:如何读一首诗
我的批评观 如何读一首诗? 张伟栋 在一次课程之后,我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读一首诗?那时我初来乍到,刚登上讲台不久,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夏天的忧郁与永恒,空气中热浪无数次将我融化并使心神恍惚于明灭之际,辗转于荒谬与真实之陡峭。
2024-09-14
-
今日批评家 | 陈涛: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我的批评观 我对文学批评的几点看法 陈 涛 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入职中国作家协会,一晃近20年。
2024-09-14
-
《如果根茎能说话》:声音、气息与结构
这是一首深情缅怀母亲的诗,其情感、主旨既明确也显豁,无须讨论。
2024-09-14
-
《龙凤歌》:乡土空间的时代倒影与底层镜像
胡学文在今年《钟山》3-4期上连载发出35万字的长篇新作《龙凤歌》,作品延续着其历来重视的现实品格,并继续保持着知识分子审视世界的传统。
2024-09-14
-
一条“掐头去尾的大河”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
继三年前读到卜键的《库页岛往事》之后,他另一部关注东北区域历史和东北亚诸国关系史的新作《黑龙江纪事:内河·界河·掐头去尾的大河》(以下简称《黑龙江纪事》)又呈现在读者面前。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