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造过很多新房子的人”——贾梦玮印象记
贾梦玮的生活与写作,往往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2025-01-13
-
复数的作者与文体突破——谈谈作为戏剧家的莫言
毫无疑问,莫言几十年的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生动缩影和重要表征,巨大而持续的影响力贯穿于40年的当代文学发展历史。
2025-01-13
-
《父亲和雕像》:为那座无言的“工人雕像”发声
工厂、工人是作家肖克凡心中永远的情、永远的痛,也是他不断书写的动力。
2025-01-13
-
细节的意义——咏康小说的叙事风格
“95后”作家、导演咏康最新的两篇小说《丢弃》《流凌隐匿的时刻》所述主题差别很大,《丢弃》像一则人性反复的寓言,后者则可以算作生活磨难与存在之虚无的悲剧呈现。
2025-01-12
-
谁人恰解其中味 人生篇章任我裁
打世纪之交闯入文坛以来,海飞便给读者留下了几个深刻的印记:一是始终饱有一定的创作量;二是持续在“谍战”领域深耕——从“民国谍战”到“古代谍战”——莫不展示出丰沛的想象活力和卓然的个性;三是从小说原创到影视衍生的并行不悖。
2025-01-12
-
它们是芳香的种子
蒋蓝的思想随笔集《寸铁笔记》,像极了一棵根深叶茂、繁花累累的高大桂树。
2025-01-12
-
凝望弱者的眼睛——读杜梨《鹃漪》
杜梨的中篇小说《鹃漪》有着绮丽梦幻的超现实外观。
2025-01-11
-
伟大记忆如何被书写——评李舫纪实文学《回家》
李舫的抗美援朝题材纪实文学《回家》(1)对当下社会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意义。
2025-01-10
-
终结的故事如何延续?——莫言《生死疲劳》中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方法
一 莫言小说《生死疲劳》(1)的结尾安排讲故事的人现身讲故事,小说的收尾方式和这个讲故事的人一样不同寻常。
2025-01-10
-
刘颋:王松的腔调
王松的小说创作是在多副笔墨中展开的。
2025-01-10
-
《彩骡》:岁月皱褶里的市井烟尘
一 出道40年,王松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屡见成效,也算是天道酬勤。
2025-01-10
-
“新大众文艺”:从命名到命题
“新大众文艺”的提出是与“新传媒时代”联系在一起的 无论现代意义的“大众”概念何时形成,大众始终是一个顽强的表述主体。
2025-01-10
-
一条拆不开的“文学链”——写在《香港文学》创刊40周年之际
一年前,我到香港参加文学活动。
2025-01-10
-
胡昌平:刘亮程写作的地方路径
刘亮程摘得了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这在新疆当代作家中是第一人。
2025-01-09
-
岁月皱褶里的市井烟尘——中篇小说《彩骡》阅读札记
一 出道40年,王松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探索屡见成效,也算是天道酬勤。
2025-01-09
-
何为理想生活——读鲁敏《临湖的茶室》
鲁敏的小说始终是以人物为导向的。
2025-01-09
-
诗意的抵抗——读丁颜《夹竹桃有毒》
《夹竹桃有毒》是丁颜新近创作的一部小说。
2025-01-09
-
朱辉《万川归》:语言的河流与它所映照的生命
必须承认,言说朱辉的小说有着巨大的难度,它甚至诱发了我的“拖延症”: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一次次地打开电脑,试图为朱辉和他的《万川归》写下点什么,往往坐上一个上午,写下一个不太像样的提纲,然后下午删除。
2025-01-09
-
余华《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洞察生活本真的三个维度
对于作家而言,最好的作品是书写自己,以及与自己密切联系的人、事、物,将自己作为生活“主角”,这是最传神、最出彩、最深刻的角度。
2025-01-09
-
迟子建《好时光悄悄溜走》:回忆,是与过往的重逢
当一个作家拿起笔,往事便会不自觉地从笔尖流过。
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