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与历史——评林檎中篇《重返暗河》
作者显然是位优秀的学习者,《重返暗河》吸收了“新东北文学”的一些典型元素:犯罪、谜团、穷困、下岗、奇人等。
2025-01-20
-
记忆·童话·歌——评蔡骏小说集《曹家渡童话》
如果用文学作为一种方法来获取上海的形象,你大约会想起《长恨歌》里,王安忆如何从城市的上空,睥睨整座城市的肌理。
2025-01-20
-
鞠利小说《如此灿烂》:生命价值的多元书写
鞠利的作品《如此灿烂》描绘了一段关于探寻生命深层意义的旅程。
2025-01-20
-
由“本周之星”看基层青年写作
2020年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设立“本周之星”栏目以来,我就一直在主持这个栏目,对于基层青年写作,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系统化的理论化的框架,不过也许是靠近的,所以只能谈一谈粗浅的感受。
2025-01-20
-
来自青藏高原的吟唱——甘南诗群素描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地理空间为标志的诗人集群现象并不鲜见。
2025-01-20
-
《要爱具体的人》:平淡生活中的人间情味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
2025-01-20
-
《临湖的茶室》:珍惜每个泛着微光的珍贵瞬间
在短篇小说《临湖的茶室》中,鲁敏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情境,将主要角色(一个暴富的病人燕君与他各怀心思的昔日好友们)聚集在临湖的一间茶室内,所有的人物对话、心理博弈、行动与情动,被高度凝结在限定的空间内。
2025-01-20
-
《司马相如西南行》:文化交融与历史意义的深度阐释
读王军的《司马相如西南行》(成都时代出版社),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的一句话:“传叙文学是文学,然而同时也是史;这是史和文学之间的产物。
2025-01-18
-
紧贴地气,深度开掘生命底蕴
2024年度的散文创作,那种高高在上的玄虚之感减少了,大文化散文的热度在消退。
2025-01-18
-
谁解这嬉笑下的悲欣——《请在我脏的时候爱我们》读札
我们对作家陈建功的期待实在太久了,尽管时见其随笔短章,但他的小说却一直在许多读者的祈盼中。
2025-01-17
-
透视乡村内涵及现代性面向
乡土小说是百年中国文学最辉煌的部分,对乡土小说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2025-01-17
-
致敬“每一个心中有梦想的人”——简评“新工业诗歌”
长久以来,工业化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工人阶级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豪感。
2025-01-17
-
我的2024:一个出版人的调研报告
2024年的出版形势略显不好,6至8月,我这个很少外出调研的人陆续到北京、浙江、山东、上海等地进行调研。
2025-01-17
-
“反常识”的历史观,激活鲜灵的思想
《猫眼看人:历史如何“反常识”》一书由一对父子关于养猫养狗的对话展开,儿子想养猫,可是父亲的反应相当决断和不容商量:“猫是奸臣,是最无情无义的东西,狗才是忠臣。
2025-01-17
-
图像时代的文学生存——小说《平原上的摩西》及同名影视剧对读分析
摘要: 针对文学影视化这一热点话题,目前宏观层面的倡议、讨论较多,有针对性的细读分析较少。
2025-01-16
-
情爱、历史,或梦想的诗学——论朱山坡的诗
摘要: 朱山坡的诗歌作为一种隐秘的“开端”塑造了其作者身份和文本质地,在诗集《宇宙的另一边》中,朱山坡借助梦想的魔法,在情爱与历史中来回穿刺,建构出风格独具的诗写文本,一方面,情爱和历史作为主题结构起一连串梦幻之境;另一方面,梦想和虚构作为方法重构了现实的可能性。
2025-01-16
-
生态文学:构筑一种人类世的大文学观
长久以来,作家、批评家和学者对生态文学的隔膜和误解太深。
2025-01-16
-
志存高远 持之以恒——《学术之道》读后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杨庆存的新作《学术之道》,自述其学术探索之路、治学所获与感悟。
2025-01-16
-
王选《世间所有的路》:从个体行走抵达世间共情
日常生活的本相,一直是作家着力书写之要义。
2025-01-16
-
现代性:被“看见”和记录的困局
《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洪涛著,上海三联书店2024年6月出版,501页,98.00元 《文学三篇:一个政治哲学视角》的主章节围绕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卡夫卡小说和奥威尔小说三种文学经典展开,各部分的核心内容对应了作者学术生涯中重要的三篇论文:《〈格列佛游记〉的意图——对慧骃国故事的一种解读》(《政治思想史》2015年第3期)、《卡夫卡与官僚制》(《复旦学报》2017年第1期)、《作为“机器”的国家——论现代官僚技术统治》(《政治思想史》2020年第3期),但此书绝非一本流俗的论文合辑。
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