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诗宇:当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
DNA承载的遗传记忆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但每个人的经验记忆往往只有数十年之短。
2024-10-04
-
《万桥赋》:突出饱满的时代感
张者、宋潇凌合著的长篇小说《万桥赋》(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以贵州桥梁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几代中国桥梁建设者的故事,反映出新时期我国交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4-10-03
-
《花灯调》:用心用情书写现实生活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认为:“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
2024-10-02
-
崔庆蕾:创伤、造梦与疗愈术——读兔草《大地之灯》
《大地之灯》是一部关于创伤者的疗愈之作,这似乎也是兔草小说创作中比较常见的主题。
2024-10-01
-
《滑动门或拟真游戏》:现代性的面目与时间的镜像
张曙光的诗歌一直保持着思辨的创作特征,心灵内在的深刻思索和细致的思辨闪烁于诗篇的行行复行行之中。
2024-09-30
-
何平:写作者是写作者的身份证姓名
近年,“素人写作”被赋予打破固有文学圈层和发现新的审美可能的意义,同时,也成为重要的文学出版标签和板块。
2024-09-30
-
历史与寓言——《一生彩排》叙事的由表及里
《一生彩排》讲述了四个年轻人赵春、钱夏、孙秋、李冬耗费一生时间,不懈追寻关于刘虹女的三桩悬案真相的故事。
2024-09-30
-
自然文学中的温润哀伤与朴素哲思
《客居深山》傅菲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写作起源于心灵在记忆中的漫游,着眼于细处的铺陈。
2024-09-29
-
杨碧薇:诗可以群,美美与共
一 立秋那天,北京的气温骤降了好几度,闷热的空气也似乎卸下重负,开始轻盈起来。
2024-09-29
-
构建文化主体性的现实表达——评杨遥《美声唱法》
近些年来,已经很少有人提到“后工业时代”了,因为我们正处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
2024-09-29
-
《人间烟火》:不空走的人间叙述
若干年以来,散文写作,尤其是有“散文可以适当虚构”的话以来,诸多散文写手,疏于亲历,很是懒惫了。
2024-09-28
-
《鲁迅影像的历史与价值》:探寻视觉文化的鲁迅意义
陈力君的新著《鲁迅影像的历史与价值》从视觉文化领域和维度,展开对鲁迅影像历史的考察和价值的探索,力求深度性地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多重意义,可以说是鲁迅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拓展、新开掘和新成就。
2024-09-28
-
艾玛的《观相山》:照见众生皆苦
《观相山》之所以展览出如此多的众生之“苦”,也是因为艾玛要以此去考察剖解“人”与“人性”联结或碰撞所产生的繁复肌理,并尝试给出“离苦”的种种方法。
2024-09-28
-
《运河2500年》:历史的刻度与地域的延长线
唯有注意到地域的向外延展与融合贯通,方能愈加清晰地说明“地方”这个概念的内质与“地方”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演绎出新意。
2024-09-28
-
何建明报告文学《昆山景象》:以史为线,展现新时代的“昆山形象”
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昆山景象》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景象的一道绚丽的文学光芒。
2024-09-28
-
三卷本散文集《谈笑凯歌还》:文心与国运的瑰丽交响
新中国散文由新中国的铿锵步履和沧桑巨变所塑造所玉成。
2024-09-28
-
在《大学小课》中重读西方经典
“温故而知新”,北大教授韩毓海的新作《大学小课:重读西方经典》创新性地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解读了西方经典著作,聚焦于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师们是如何为解决时代问题而提出创新理论,进而推动西方社会迈向现代化。
2024-09-28
-
永城《莫莉和森克》:AI是“我”吗?
正像许多优秀的作品一样,永城的《莫莉和森克》也是一部“致敬之作”。
2024-09-28
-
张卫平《英雄年代》:再忆红色金融 致敬英雄年代
继《红色银行》之后,历时3年,张卫平第二部红色金融题材长篇小说《英雄年代》面世。
2024-09-28
-
《听漏》:刘醒龙的小说精神
刘醒龙的小说精神,就在他决不重复自己,不断开阔新题材,不断创新,不断地与读者和自己较劲的小说创作方向。
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