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女风云录》:以史为镜 以人为像 以舞留影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
2024-09-24
-
一则人类文明与命运的寓言——评梁宝星《巴比伦铁塔》
科幻小说常以科学为载体,借助小说家超拔卓绝的想象力,对人类生存境况和人类文明的走向进行终极幻想,并以此洞察人性的幽微、人类社会的复杂以及工业文明双刃性。
2024-09-24
-
《新说山海经》:新神话小说的当代意义
《山海经》不仅是中国神话故事的缘起,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24-09-24
-
论述的“弹性”以及表达的“迂回”
多年前我曾质疑大学教授63岁退休的统一规定,说人文学者训练时间长、成熟年限晚,应该比理工科教授多工作三五年。
2024-09-24
-
散文本质的探寻与阐释——再论中国散文研究的新路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散文的发展日趋繁复,散文研究领域也逐渐充满了思想观念的碰撞。
2024-09-24
-
何平:现象级文本的“硬核”
以《三体》为起点或者中心,可以思考许多中国当代文学议题,但《三体》巨大的产业能量和大众传媒的过度关注反而容易使得一些问题被忽视或者难以深入。
2024-09-24
-
城市的秘辛——王安忆长篇新作《儿女风云录》
当叙事的唱针接通普罗大众的声色犬马,独属上海的时光之轮随之正式转动。
2024-09-23
-
张莉:在不同时代写下我们的故事
在刚刚过去的巴黎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我对名为“女性友谊”的章节念念不忘。
2024-09-23
-
《像风一样》:无名的“他”
《像风一样》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他”的故事,“他”无疑是故事的主角。
2024-09-23
-
流动性、地方性与想象未来的方式——城市文学札记
一、 先声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天津日报》创刊号的副刊版块刊出了一篇不同寻常的文章: 因为那时的环境,统治阶级不允许革命的文艺和工人见面,就谈不到工人自己的文艺。
2024-09-23
-
坚持现代汉语抒情诗的核心
新诗的历史尽管不长,但也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加上古诗的传统以及国外诗歌的大量译介,可以说中国当代诗人背负着诗歌传统带来的压力,但也肩负着发展新诗的使命。
2024-09-23
-
朱应召:一个编剧眼中的《当代》
我是一名从业余作者刚入行的新手编剧,长期以来,通过阅读《当代》杂志上刊登的作品,了解和学习到不少写作手法,尤其是看到2024年第4期《当代》刊登了著名编剧老晃以及徐小斌的两篇作品,让我非常喜欢。
2024-09-22
-
在巴黎吃一碗东北面条——《巴黎朋友》
《巴黎朋友》是两对母子的故事。
2024-09-22
-
《性价比》:在婚姻的天平上
爱情、婚姻、自由是中国百年新文学中的重要命题,它们之间的纠葛与冲突,折射着时代的婚恋观,也改造和影响着我们对两性关系的理解。
2024-09-22
-
《白沙门》:闯海人的“门”
白沙门古已有之,据正德《琼台志》记载,“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在县北十里宜洲都,聚舶之地。
2024-09-22
-
《福利》:归来的“边缘人”
面粉、调味品、花生油和大米,这些在厨房中稀松平常的物品,在魏思孝的中篇新作《福利》中,却是贫困村庄辛留村的村民一年才能领一次的宝贵物资。
2024-09-22
-
李红霞:生命的另一种体验
我们的生活,不完全是想象和看到的模样,而是另有一个地方,一扇门正打开着。
2024-09-20
-
刘晨宇:在人性与神性的辉映中守望
查干戈壁的午后,遍野枯黄,一老一少两位干警造访葛根大嫂简陋的、散发着羊膻味儿的屋子,倾听着她的故事。
2024-09-20
-
“用生命写诗” ——读陈年喜
读了使我敬重、令我惊叹的打工诗人郑小琼,又遇到另外两位打工诗人陈年喜和许立志,他们以另外的方式使我震撼。
2024-09-20
-
《荒岛朋克》:完美世界难题
近几年,王威廉一直在思考数字化时代人类的灵魂安放与何去何从,不断将科幻元素纳入他的小说写作当中。
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