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光与影的分野里
近年来,伴随着双雪涛、班宇等东北作家的崛起,新东北文学俨然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界的焦点所在——它以新潮的书写样态呈现了对东北城市的描绘,以多彩的艺术范式对过去三十年来的东北文艺景观进行了解构、重建。
2024-10-20
-
《小快朵颐》:在味觉记忆中还乡
“我在《小快朵颐》中遍尝漂泊的滋味,也在味觉记忆中还乡。
2024-10-20
-
乡土情怀的诗意绽放
乡土叙述与一地历史、文化、风俗、人情、舆地紧密相关,所反映生活的厚实、宽广与独特,对当代小说审美视域和叙事空间的开拓,其用不言自明。
2024-10-20
-
追寻品达的踪迹
掩卷刘皓明教授的《西西里访古纪行》,内心被唤起一种无古今、无国界的广大乡愁。
2024-10-20
-
“如果你把宝黛读进了心里”
近年来,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之书不外乎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散文随笔型、文本细读型(包括公开课讲稿)。
2024-10-20
-
《登春台》里的人物
与格非以往的小说相比较,《登春台》关注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这是格非作品中并不多见的视角。
2024-10-20
-
《雄安人家》:荷花上的乡愁
作家吴海涛以散文见长,新近出版了散文集《雄安人家》。
2024-10-20
-
灵魂深处的歌唱
《鸭绿江》2024年第8期刊发的吴茂盛组诗《江河大地》,犹如一曲澎湃的赞歌,也是共和国75周年华诞献给祖国母亲的祝福之歌,诗歌由《大地歌谣》《原野之上》《大江大河》三首长诗组成,承载着深沉的家国情怀,饱含着历史的重量与时代的激情,流淌出对这片大地的深情吟唱,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写就了一部灵魂与江河大地共鸣的史诗。
2024-10-20
-
《春水流》:一曲无声之歌
读王明宪小说,最好选择坐在傍晚的大排档,或者选择在路边的田野里,一辆辆汽车刷刷地驶过,偶尔拥堵,司机催命按着喇叭,泥土味和烟火气兼具,惬意与急促并存。
2024-10-20
-
彭晓玲长篇小说《谭嗣同》:命运的来路与人生的密度
北京城南菜市口,对于谭嗣同来说,像是一道宿命的魔咒。
2024-10-18
-
“执牛耳”的广州市舶司——谈谈粤式小说《打春》中的湾区外贸史
近日,广东作家张淳长篇小说《打春(完整版)》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
2024-10-18
-
《我的非法父亲》:淡蓝微光下的灵魂美学
初识提香,源于多年前在一次文艺复兴画展中,看到的一幅关于救赎的画作《圣母升天》,是展出的唯一一幅科技缩印版,而原版油画据说是一幅高6.9米,宽3.6米的巨构。
2024-10-18
-
了了分明和如如不动——读姜博瀚《漂亮朋友》
姜博瀚的《漂亮朋友》读了两遍,第一遍是在清早,第二遍是在深夜。
2024-10-18
-
欧阳舒姗:将目光投向无声处
《我奶奶的故事及其他》是辽京创作的系列家庭故事中的一篇。
2024-10-18
-
范小青《不易堂》:于寻觅中传递情感与信念
范小青最新的长篇小说《不易堂》,初看标题,便能品出一股浓郁的“苏味”。
2024-10-18
-
《为珠峰测高的人们》:写出英雄的精神之美
钟法权的报告文学《为珠峰测高的人们》讴歌“最美奋斗者”——国测一大队英雄群体,读罢深深为英雄们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举所感动。
2024-10-18
-
“中国文学研究社”与香港文学的现代转型
1921年,罗五洲在香港创办“中国文学研究社”,该社以函授教学形式培育学员,定期印发讲义,推出的出版物除以期刊形式出现的《文学研究录》及《文学研究社社刊》外,还有以函授资料形式出现的《中国文学研究社专修函授讲义》,另出有《求学捷径》之类的社编书籍。
2024-10-18
-
左翼文人 对香港文化的建构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内地文人带着未竟的文学理想南下香港,《立报》《大公报》《星岛日报》《华商报》《文艺阵地》《文艺青年》《大风》《时代文学》《大众生活》等报刊在香港创刊或者复刊,香港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2024-10-18
-
《雄安人家》:荷花上的乡愁
作家吴海涛以散文见长,新近出版了散文集《雄安人家》。
2024-10-17
-
黄德海:叙事,细节与戏——短篇小说零札
前些天,看走走《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忽然意识到,我们惯常称谓的细节,在小说中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需要不断被发现。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