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见的东北》:伐木时代后,该怎样书写东北林区生态?
李青松坚持生态文学创作长达30余年,是中国当代生态文学领域中重要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家。
2025-02-07
-
穿越百年时空,纵览文学中的北京镜像
编选一部反映北京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变迁的文学佳作集,是很多热爱北京因而希望对北京能有比生活直感更深入、更全面了解的读书人都曾有过的念头。
2025-02-07
-
“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读刘可风的《柳青传》
读刘可风的《柳青传》后,我为柳青画了四幅像。
2025-02-07
-
以精准建构激发华文文学新能量
2016年,在福州召开了“刘登翰教授学术志业六十年”研讨会,我写了一篇小文《个人的研究释放了学科的能量》。
2025-02-07
-
女性情谊和美美与共 ——评和晓梅的短篇小说《花楼》
《花楼》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女性文本,作者在对拉姆金和“我”少女情谊的回忆中,讲述了女性之间复杂缠绕的情感,摹写了青春期独特的情绪特征,内省了人性黑暗里的驳杂难辨,洞察了女性情谊面纱下的幽暗心理,以及回望成长的忏悔与救赎。
2025-02-06
-
温颖妍:在市井边缘中钩沉情与义
据作者本人所言,《苏屋邨的阿凤》属于其“香港三部曲”中尚未完篇的第三部曲的第一部分。
2025-02-06
-
何人不起故园情——读张雪云散文集《青寨》
张雪云《青寨》中展现的一幅幅乡村图画,正是我心中向往的故乡模样。
2025-02-06
-
丁小宁:问题意识与想象力
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说,成熟写作的开始,常源于找到一个好的创作主题,丁小宁于2022年、2023年发表在《收获》上的两篇小说《我以为我是人》《我以为我是佛》即是如此。
2025-02-06
-
徐衎小说的蝶变:“郊寒岛瘦”绘成的个人心灵史
读徐衎2019年以来的小说创作,我大吃一惊。
2025-02-06
-
斯人风范 山高水长——读袁学骏《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
近日,河北作家袁学骏撰写的《贾大山小说审美研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5-02-05
-
赋予历史流动的声音——读长篇小说《空城纪》
西域,或是更为辽阔的边地,不仅意味着地理的疆界,也是另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痕迹的象征。
2025-02-05
-
《光域里》:找寻诗歌和科技的交汇点
王学芯的诗集《光域里》是他诗歌写作方向调整的继续和升华,也是他身处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的艺术探索和写作实践,全面检验了诗人的立场和观点,也验证了作品的纯度和力度,给读者带来一种沉浸式审美体验。
2025-02-05
-
薛超伟:回到“青年”的起点,珍视内生的元气
在一次对谈中,薛超伟用“本能写作”这一概念来描述自己在系统接受创意写作训练以前的写作:“高中时我喜欢看青春疼痛小说,上大学后,我开始试着去写,故事大多是青春的、恋爱的、伤感的。
2025-02-05
-
赵雨:游走在内倾性与外向性书写之间
虽然并没有穷尽赵雨的全部小说作品,但就我所接触到的部分作品的阅读印象来说,约略可以将他的创作分成“内倾性”与“外向性”两种不同书写类型。
2025-02-05
-
岭南文化视角下的葛亮小说
近年来,“70后”作家葛亮的一支妙笔让粤港两地文学界注目,在全国范围内亦声名鹊起。
2025-02-04
-
“象征性抵抗”与捍卫未来的青年写作
一 二○二四年已近尾声,新世纪的全球性危机依然在时间轴上轮番上演。
2025-02-04
-
王树增新作《天著春秋》:历史、文学与战争的交响
10年前,王树增在完成“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抗日战争》时,曾透露一个宏大的设想:要将春秋以来我们这块国土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以独特笔调展现给世人。
2025-02-03
-
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
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小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特殊存在。
2025-02-03
-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创造文体研究新辉煌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吴承学 著 商务印书馆 中国古代文体种类之多令人自豪和赞叹。
2025-02-02
-
在春运里读懂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每当春节临近,关于春节怎么过,上哪里过,什么时候动身起程,就会成为中国人热议的话题。
202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