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国同胞们,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代表,
  尊敬的各位来宾,
  全体受阅将士们,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

首都文学界“纪念抗战胜利70年”座谈会举行

9月6日,中国作家协会隆重召开首都文学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座谈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主持座谈会。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陈崎嵘、李敬泽、高洪波,书记处书记白庚胜、阎晶明,主席团委员王巨才、张胜友等出 席。
  纪念座谈会开始时,全体起立,奏唱国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会场,震撼人心。铁凝在讲话中首先向那些在血与火的岁月中以笔为枪的老战 士、老作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祝福。她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昭示着中华民族对正义、和平与人民的庄严信念。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深刻揭示了这一伟大胜利的重大意义,表达了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

作品 更多>>

undefined
何建明:反思战争才是根本

不久前在纽约国际书展上,我的《南京大屠杀》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题材的中国图书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有人说,中国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一般总 是在平面地叙述战争过程和记录事件,缺少深度与感人的艺术,很难走向世界。《南京大屠杀》在表现和阐述敌我双方在战争中的人性方面有所突破,尤其是作品中 “十问国人”的内容,不仅对中国人是一种强烈的警示,而且对整个世界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思考人类和平的未来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想他们确 实是看懂和看明白了我的作品。不久前的一段时间里,关于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喷薄而出、堆积如山,这是好现象,但并非全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一种常 态:某一节点到了,上上下下都在忙碌同一件事,文学也紧跟其后,大有全民动员、全体出击之势。如纪念抗战胜利的这段时间内,抗战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稍稍 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能在读者心目中留得下的好作品其实并没有多少,更不用说经典了。

undefined
陈崎嵘:重走抗战喋血路

6月23日至7月1日,中国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采访采风小分队考察走访抗战遗迹和纪念场馆,重温抗战历史,缅怀抗战先烈,开阔文学视野,思考作家使命。一路走来,慷慨激昂,感受良多,发而为诗。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感怀
  蕞尔小邦觊觎心,借口偷袭北大营。
  各自为政实散沙,不战而退枉带兵。
  白山黑水忠魂舞,《松花江上》歌声萦。
  石雕铭刻屈辱日,告诫国人时警醒。

undefined
黑明:老兵讲抗战

100个知青,100个农民,100个在天 安门前照过相的人……摄影家黑明一直关注在大历史中个体命运的沉浮,用镜头和文字共同呈现“一个人”的历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 利70周年之际,黑明创作了“100个人的战争”系列,今选发其中片段,以表达我们对所有抗战老兵的敬意。
  刘增钰,1918年8月3日生于山西省昔阳县沾尚镇一个亦儒亦商的家庭。父亲在山西开有好几家“德聚堂”药店,家中经济富裕。早年他从镇小学毕 业后考入太原成城中学,初中毕业又考入孔祥熙创办的美国教会学校太谷铭贤学堂。1937年6月专科毕业,由于品学兼优,英语满分,被孔祥熙圈定保送到燕京 大学。到达北平之后,他临时决定改考清华大学历史系。几天后七七事变爆发,整个北平一片混乱,所有学校停止招生,他在炮火中离开北平,回到太谷投笔从戎, 被编入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领到一支仿造并已用旧的三八式步枪,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涯。

undefined
王树增: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逻辑?

1933年的中国,是一个极其混乱恍惚的国度。这一年,上海的《东方杂志》征集不同阶层的中国人的梦想。中央监察委员柳亚子的梦想是:全世界成为一个大联邦,在这个大联邦内没有金钱,没有铁 血,没有家庭,没有监狱,也没有宗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一切平等,一切自由。《中学生》杂志编辑叶圣陶的梦想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工作,凡所吃的饭 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两个人的大肚皮。而开明书店编译所所长夏丏尊说:“我梦见中国捐税名目繁多,连撒屁都有捐;我梦见中国四万万 人都叉麻雀,最旺盛的时候,有麻雀一万桌;我梦见中国人用的都是外国货,本国工厂烟筒里不放烟。”这一年,上海评出的电影皇后胡蝶唱出的一首歌充满了悲壮气氛:亲爱的先生,感谢你的殷勤,恕我心不宁,神不静,这是我的最后一声。你对着这绿酒红灯,可想到东北怨鬼悲鸣?莫待明朝国破恨永存,今宵红楼梦未惊!看四海沸腾,准备着冲锋陷敌阵,我再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沦,再会吧,我的先生,我们得要战争,战争里解放我们,拼得鲜血染遍大地,为着民族争最后光明!

undefined
李骏虎 :今天怎样写“救亡史”

这一大圈绕了我一年多时间。“抗日救亡”虽然比“抗日”只多两个字,但这两个字承载了几可与我等身的史料,“救亡”就是当年的时代主题。2011年对我的写作生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春天,在太原南华门东四条的百年老宅“阎氏旧居”浸淫了两年之后,我忽然产生了创作 抗战救亡小说的冲动,这冲动隐秘而汹涌,以至于在中国作协征集当年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名单时,我匆匆抓了一个阎锡山破坏国共合作抗日的“晋西事变”来申报, 那是一个年轻作家寻求出路和扩大格局的抗争。刚开始,我只是想寻找并廓清一段历史,来锻炼自己作为作家的历史眼光。这段历史要和山西有关,是出于一个山西作家的自觉选择。但是到底选择哪一 段历史,却经历了一年多的抉择,就像一根摇摆的指针还没有稳定和准确的刻度,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抗战题材。这种摇摆,是作家在寻找历史,也是历史在寻找 作家,我相信我们最终的碰撞和对接。为什么如此的犹疑和审慎?因为一个作家尤其是小说家要想走向成熟和开阔,首要考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是“写什么”、 “怎么写”,而是“为什么写”,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写作就是盲目和没有坚实思想基础的。

文学评论 更多>>

抗战题材需要深入挖掘和书写

几十年来,山东作家创作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立得住、留得下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抗战题材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文化视角。为纪念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总结抗战文学的宝贵经验……

白烨:新老作家前赴后继抗战文学波推浪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的抗战胜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现代历史和世界的主要格局,也改写了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的基本面目。因此,梳理有关抗战文学的脉络,寻绎其发展演进的轨迹,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既很有纪念意义,也颇具现实意义。抗战是历史事件,更是精神宝库。

叶梅:《第五战区》:面对如此广阔的世界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苦难历史,相应地也都有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战争壮举。世界文学史上那些关于战争题材的名著,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幕幕悲壮的战争画面,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如何把民族过往的苦难岁月变为激人奋进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作家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仲呈祥:珍视红色革命文化资源

由李福顺和楚军红创作的传记文学《冯白驹和他的战友们》近期出版。窃以为,此书的问世,是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宝贵启示。

汪守德:《一座营盘》:直面当下的现实主义力作

陶纯的长篇小说《一座营盘》以某种颠覆性的姿态,勇敢直面当下的军营生活,以下手凌厉的解剖和摘除毒瘤般的锋利,在创作上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给这类题材的创作提供了某种可供借鉴的重要启示。

艺术评论 更多>>

电视剧《太行山上》引起业内专家热议

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的电视剧《太行山上》从真实历史事件入手,全景式展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冀南地区创建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坚持全面抗战、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

用影像重现“战魂” 抢救老兵抢救历史

这是一场特殊的首映式。邀请的嘉宾非耀眼的明星,而是10名颤巍巍的国军老兵,他们大都已年过九旬。这些老兵中,有人戴着帽子,上面写着“中国印度远征军”的字样;有人胸前挂着“抗日英雄”的纪念章;还有人穿着印有“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衫。一出场,不少人就围着他们问东问西。

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 铭记苦难历史塑造英雄群像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世界各国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影视佳作层出不穷,一些经典作品在世界影视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今年,抗战题材电视剧再次成为荧屏上的热门剧和关键词。如何评价中国的抗战史,记忆并思考那场深重的灾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创伤

沈丁立: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我们纪念什么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8年前的今天,日本军国政府发动“七七事变”,对中国开始了全面入侵。也正是从这天开始,我国军民奋起反击,进行了长达8年的全面抗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大型史诗话剧《蒋兆和》演出:笔墨当随时代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史诗话剧《蒋兆和》于6月底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该剧集合了许多人的智慧。2014年,我和主创人员三次到泸州体验生活……

访谈 更多>>

undefined
杨润身:抗战硝烟孕育创作

天津的清晨还有些凉意,坐在老作家杨润身寓所中能听到院子里传来的鸟鸣声,这让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恬然而平静。已是耄耋之年的杨润身波澜不惊地讲 起70多年前他经历的那些抗战的惊心动魄故事,恍惚间把人拉回到战火硝烟的年代。老作家生于1923年,14岁时便参加了井陉抗日工作团,投身到抗战革命 工作中,这几乎成为了他后来半个多世纪文艺创作的契机。贫苦农民的出身和抗日战争的磨练为杨润身提供了情感的养分和生活的积累,并深深地影响了他日后的文 艺创作。1938年,杨润身在晋察冀第四军分区八大队任宣传队队员,这一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宣传队中,杨润身以他在歌唱、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才能 积极宣传抗日;后来他作为晋察冀民族民主革命中学剧团指导员,集编剧、导演、作曲于一身,并亲自参演。他说:“演出看得多了,宣传工作做得多了,自己也开 始编剧。”早年的这些经历成为他日后从事戏剧创作的实践基础。

undefined
徐光耀:战士风采,赤子情怀

徐光耀的家紧临世纪公园,每逢春暧花开,总是景色怡人。每天两次,徐光耀都会去那里散步。年届九十的徐光耀平和、谦逊,和一位普通的老人没什么区别,可是一旦我们的话题重新纳入到他曾经拥有的生命轨迹中,他内心的激情就会在言谈中释放。徐光耀的思维依然那么清晰,对自己参加过的第一场战斗仍然记忆犹新:“1938年冬天,距离农历春节还有十几天,肃宁县西关。我是120师特务 团第一连的一个小战士。大早晨的,刚刚起床,还没有完全从梦中醒来,日本鬼子就摸了上来,我就这样慌张地被拉进了火线。大雾笼罩了一切,这也使我打的第一 场战斗稀里糊涂的,我记得那一仗,大炮声比春节时的鞭炮都响。我们丢了一挺机关枪,而且两个战士被俘了。”实际上,正是从那次算不上胜利的战斗开始,徐光 耀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大小小的战斗不下100场,在硝烟中滚过,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也从一个小八路一天天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而在他的心中,一股想要表达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undefined
剧作家胡可:回望硝烟 守卫和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94岁高龄的剧作家胡可接受了采访。谈到远去了的战争,他一脸凝重地说:“战争虽 然已成为历史,但它的前因与结局、它的演进过程,永远值得我们回望思考”。我们可以跟随他追踪历史的脚步,了解战斗生活的滚滚硝烟。“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胡可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他说,“我们今天的安宁与尊严来自于巨大的苦难与牺牲。”说话间,胡可翻找出来两个本子, 一个本子是用油光纸自订的,已残破不堪,唯有字迹尚可辨认。胡可说:“1943年3月,我曾到定县、唐县游击区体验生活,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封锁边区, 限制我方人员活动,曾胁迫群众在边区周围挖了很深的封锁沟,老百姓习惯地把敌人占领的平原地区称作‘沟里’,所以,我把它称为‘沟里’日记。”另一个本 子,纸已脆黄,墨色已浅褪,胡可称它为反“扫荡”日记。

undefined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再现东方主战场英雄风采

7月7日,《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拉开帷幕。作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此次展览将呈现出哪些亮点?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新闻发言人李宗远。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基本情况。
  李宗远:展览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展览总面积6700平方米,共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展览分8个部分: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开辟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抗战指导及其敌后抗战、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国际社会积极支援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日本法西斯侵略者遭到彻底失败、携手世界各国共建持久和平。

张雅文:我对文学充满了敬畏

6月2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同到访的比利时国王菲利普会晤时,向菲利普国王赠送反战题材小说《盖世 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本书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身处比利时的中国女性钱秀玲从德国秘密警察枪口下营救一百多名比利时人的真实故事。该书的作者张雅文在 接受采访时,回忆了她采访该书原型钱秀玲老人的情景。“我是一个对文学充满了敬畏的作家,为了获取好的素材,不惜一 切,倾其家中全部。”1999年张雅文独自一人赴比利时采访,说起当年,也有很多辛酸往事。由于没钱,张雅文雇不起翻译,住不起正规旅馆,她住过华侨家, 住过没暖气,连褥子、枕头都没有,只有一床被子的临时住处,受过委屈,哭过鼻子。张雅文说受这些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采访到被比利时称为“比利时母亲”的 中国女性钱秀玲。当她在中国驻比利时使馆及华侨的帮助下,终于敲开钱秀玲的家门,见到画着淡妆,身穿粉红色纱裙的老人时十分激动。见面后,我每天陪在钱秀 玲老人身边,启发她已经淡忘的记忆。在她的讲述中,一些她救人的经历渐渐清晰。”

马识途:那些硝烟里的“战争与和平”

“过隙白驹,逝者如斯,转眼百年。忆少年出峡,燕京磨剑,国仇誓报,豪气万千。学浅才疏,难酬壮志,美梦一朝幻云烟。只赢得了,一腔义愤,两鬓 萧然。幸逢革命圣卷,愿听令驰驱奔马前,看红旗怒卷,铁骑狂啸,风雷滚滚,揭地翻天。周折几番,复归正道,整顿乾坤展新颜。终亲见,我中华崛起,美梦成 圆。”一年前,在马识途百岁书法展上,这首由他创作、书写的《百岁述怀》悬于展厅之中,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寥寥几笔,一个革命家的雄心壮志、戎马生 涯跃然眼前,而他本人早已与那些沧桑世事一起大隐隐于市了。犹记得,展览现场,他坚持站着说完每一句话;也还能记得的,是那句“人无信仰生不如死”,是他 90岁时题写的“若得十年天假我,挥毫泼墨写兴隆”,是他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书法作品——“为天下立言是真名士,能耐大寂寞是好作家”;此外,还有他 给自己制定的“五年计划”:再多写几部作品。

新闻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