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九月,青年、传承、记忆
编者的话
九月初,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召开。会议期间,我们重发了巴金先生在1986年第三次青创会时为青年作家写下的寄语(《巴金:致青年作家》)。巴金先生说:“要做一个好作家,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要人云亦云,违背自己的良心,说自己不愿说的假话。”“丢开顾虑,不用胆怯,大胆地想,勤奋地写,把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全写出来……”对于写作者来说,常识常记耳畔,胜过花招无数。
早在巴金先生寄语之前,青年作家的成长就已经有了某种途径或形成机制。曾祥金在《中国当代作家成长的“作协”推力——以上海市档案馆藏茹志鹃文献为中心》一文中,较为清晰地展现了茹志鹃在作家协会的鼓励、支持、保护和培养下逐渐成为当代重要作家的过程。曾文爬梳几次茹志鹃座谈会内外,建构出更立体的“历史中人”同时,再次提示了“档案路径”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沈杏培《“夏可为事件”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出路”问题》也是一篇重要文章。从“五四”到当下,社会秩序对青年文化的征用冲动影响了不同代际的青年主体性的生成,“文学青年”以何种形态参与到社会争鸣和文学叙事,深刻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态势与治理规范。青年“危机”的永远的未完成性,构成了青年写作的动力源泉。
本月10日,正值第四十个教师节,我们选发了邱泓静文章《藤野先生、鲁迅和增田涉的师生传承》。1931年,立志学习中国文学的增田涉来到上海拜师鲁迅,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教导《中国小说史略》,令增田涉非常难忘。多年后增田涉回忆,除了笔记内容外,很多知识早就逐渐遗忘,但老师的风貌、举止、话语、笑声让他得到真正的心传。从藤野严九郎到鲁迅再到增田涉,大凡世间美好的东西不拘泥于形制,无形的情谊却有力量跨越时空。今天,他们严谨治学、正直友善、相互尊重的精神值得代代传承。
《中国小说史略》完成不久,鲁迅便开始了西安之行,这是他一生中较为特殊的旅程。一百年后,李林荣《敬惜与揖别:鲁迅1924年暑期西行之旅的神思姿态》、张洁宇《当他沉默着的时候——从1924年前后鲁迅的阅读与写作说起》等文章均在近期发表。如果能同情之理解个体从幽暗的生活实境中如何调适精神世界,或许可以更好地懂得鲁迅在“沉默”与“开口”间的种种尝试与选择。本月还多次转载了关于袁同礼的最新研究,陆建德《“为学术的热诚”》与詹福瑞《隐于幕后的新文化运动人物》等文章再现了上世纪前半叶那个亮眼的身影——尽管在当下已少有提及。
本月下旬,“《哥德巴赫猜想》之后——科幻科普作家活动周”在京举行。四十余年前,《哥德巴赫猜想》的出现凝聚了尊重科学和知识的共识,也激发了一批科普科幻作品的创生。慕津锋文章《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手稿档案》以徐迟的创作资源和创作过程为中心,重温“冬蛰中苏醒过来”的科学和文学记忆。
《红日》作者吴强说,“透过这些血火斗争的史迹,描写、雕塑人物”,《山乡巨变》作者周立波说,“他所歌唱的美丽和真诚,会永远生存”……新中国75岁华诞将至,各大报刊开设重温经典栏目,以文学的方式回顾光辉而艰巨的奋斗历程,中国作家网也将陆续选发相关文章,共贺国庆,以飨读者。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陈泽宇
2024年9月30日
李林荣 | 敬惜与揖别:鲁迅1924年暑期西行之旅的神思姿态
卢燕娟 | 重读《红日》:“透过这些血火斗争的史迹,描写、雕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