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沙龙里畅谈“散文中的故乡”
分享到:
来源:齐鲁晚报 | 朱洪蕾 孔雨童 周小涵  2023年11月06日08:13

11月3日下午,第三届青未了散文奖暨青未了金融散文奖颁奖典礼在济南举行。在文学沙龙环节,围绕“散文中的故乡”这一主题,第三届青未了散文奖一等奖获得者牟民与大家分享了“故乡”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自己对“故乡”的理解与感情。

安宁:近乡情更怯,一粒种子离不开故乡泥土的滋养

家在内蒙古的安宁表示,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山东泰安是她的第一故乡。每每在飞机上看到黄河的时候,她都会觉得黄河像身体里的血液一样奔流不息,陪伴着她一直流到内蒙古。

“我觉得故乡可能更适于离开的人,离开之后你能够意识到故乡这一个词语的存在。”一粒种子离不开故乡泥土的滋养,安宁认为每一个作家的写作都离不开故乡,因为故乡是他们生命开启的地方。

在谈到关于“故乡”的创作契机时,安宁表示之前“故乡”的概念并没有进入她的写作视野,还处于一个暂时沉寂的“火山”状态。直到2013年,她带着腹中的女儿回到山东泰山脚下,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所有关于生命、儿童的记忆一下子就在她的心里复活,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近乡情更怯”。在几年之间,安宁接连创作出了以童年视角来注视乡村生活的“故乡四部曲”。

“我的整个写作,都离不开我的两个故乡。”安宁表示,内蒙古是她的“第二故乡”,草原的辽阔气息带给了她乡村写作及后来作品关于生命观的改变。

牟民:故乡给了我文学创作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故乡,养育了我,给了我文学创作的素材”,牟民表示,“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我的文学创作是从我的日记开始的,也是心灵的家乡。”牟民介绍,“我有个习惯,喜欢记日记,把教学中每天所做所见所闻,不拘长短,留存在日记里。我对农村生活也不陌生,农村的大小事情,也常留存在日记里。到退休,我积累了40本日记,足有400万字。日记中记得最多的是父母岳父岳母,以及关于乡邻的生活。”牟民表示,自己从家乡的人和物身上,汲取了创作的能量,“我坐下来认真写,广泛阅读,经过10年,创作了300万字的散文、小说、诗歌,有许多作品取材于我的工作日记。”

魏忠友:还没写出自己故乡的模样,我会继续追求、歌唱

“我也是从自己熟悉的家乡开始写起,也是从家乡的一草一木开启想象和抒发情感。”谈及“故乡”在自己文学写作中所扮演的角色,魏忠友说,作为出生地的家乡,一草一木都会烙印于心底,随着时间的增长日渐怀念,不断思念。“有时候,只有离开了家乡,才发现家乡有着许多美好的东西需要表达。”

魏忠友说,只有扎根故乡,只有用心体验生活,才能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那份感受。“尽管自己还没有写出自己文学中的故乡模样和地理标志,但我会继续用心去追求,去营造,去歌唱的。”魏忠友说。

访谈更多

《超低空飞行》:呈现怎样的文学现场

《超低空飞行:同时代人的写作》是作家李洱的最新文学笔记,他透过一个个写作者(他者与自己),以批评者之姿态贴近、观察文学现场,以写作者之本能参与、表达文学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