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作品—— 石庆慧:创意小镇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石庆慧  2022年08月24日11:40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十年,有绘不尽的壮丽画卷,也有讲不完的精彩故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为充分展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共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民网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圆梦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学形式讲述新时代故事。目前,活动已收到大量投稿,自今日起,本网将陆续刊发其中的优秀作品。

 

多么渴望有那么一个地方,干净整洁,清幽宁静,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它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居民区却又交通便捷,网络通讯良好;村民自给自足,过着井然有序的生活,外部人偶尔涌入,或融于当地人的生活,或满足一次心灵的修复之旅;这个地方有别于当下的旅游胜地,却又是人们最为向往的疲惫心灵的归属地;这个地方外来人与原住民可以通过一些平台友好互动,却又不过多相互干扰。我想,这或许就是现代的人们关于世外桃源的构想了,而黎平正在打造的创意小镇茅贡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今年五一期间,县文联组织开展“行走侗乡”文艺创作系列活动。我与文友们一同到茅贡采风,参观了茅贡的粮库艺术中心和生态博物馆,后又行走了地扪、登岑等村寨,虽然是匆匆忙忙的行程,但我的思想和心灵受到的震撼却是意想不到的。

或许因为我生长于一个典型的被汉化了的侗族村庄,从小接受的是汉族的文化与思想,而长大后却生活于一个日渐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环境,从事的又是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工作,我体会了民族性丢失的种种尴尬,因而尤为关注少数民族村庄的出路与发展。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够让我们的少数民族村庄既与现代文明接轨,又保持着它特有的民族性不受损伤?”也就是说,我希望有着少数民族身份标识的人除了汉话依旧会说他本民族的语言,了解他本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秀的民族文化;希望每个少数民族村庄依旧保留它们独特的特点,以及一些重要的民族元素;希望能够唤醒根植于人们骨子深处的民族性,或者情怀。可是,现代文明是一个巨大的浪潮,打开大门,走出去与涌进来,都意味着融合与改变。走向文明,过上富足的生活,是民族村及村民内部的需求,而怎样保持民族性,却多是外部对民族村的一份期许。如何让外部的期许与内部的需求步调一致,是是当地政府以及专家学者们需要考量的问题了。

我也试图思考这个问题。在行走了西江、肇兴、岜沙、大利、占里,以及广西三江的程阳、高秀,湖南通道的皇都、芋头等民族旅游村寨后,尤其在整理黎平90个传统村落的资料时,我也杞人忧天般地想,怎样的介入是对我们民族村落最好的保护?怎样的介入,是对民族文化最大化利用?怎样的介入,是对民族村里的居民最好的引导?如西江、肇兴、皇都,那些已经被开发成熟的旅游村寨,那里的居民固然是欢喜的,不仅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便利,而且挣钱的门路也拓宽了,有头脑的做生意,没头脑的卖苦力,不用远离家乡就可脱贫治富。而一些传统的行业,比如鼓楼花桥的制作技艺、民族歌舞表演、蜡染、刺绣、银鉓等也能够在旅游资源的推广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且不说在中国式旅游的大浪潮里,我们孱弱的少数民族文化太容易被掩没、被同质化,单就开发这样的旅游地而言,那得需要多大的前期投入,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民族村寨或传统村落都打造成这样的旅游地。那么,那些不能关起门来收门票的民族村寨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在参观完茅贡的粮库艺术中心和生态博物馆后,我简直被惊到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这确实是我在乡村行走所见到的最令我欣喜的生态博物馆了。这个博物馆外观极其普通,也很陈旧,它不是刻意新建的气派辉煌的现代建筑,也不是新修的彰显侗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它是将闲置的旧粮仓改造而成的废物利用品,它原来就在这里,原来就是这个模样,仅是做了些修整与装饰,融在周围的环境里很不起眼。可是进到里面,我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这里是那么的干净整洁、宽敞明亮,我所见的,依然是我能叫得出名字的花草,是我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农具,是我熟悉的染织与刺绣,不同的是,它们有了新的形态,每一件物品从制作到摆放,都充满了现代的艺术气息,每一个角落都是散发着现代艺术气息的空间,仿佛我们参观的是大都市里的某家创客公司。这些创意设计确实不同凡响,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它们竟是出自现代著名的建筑创意公司无名营造社。

随后,茅贡镇党委副书记为我们作了介绍,他先是向我们引入了创意小镇这一概念,然后谈到了这一概念的出台及构想。他说,规划建设“茅贡文化创意小镇”,是为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设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连接九潮(榕江方向)、坝寨(黎平方向)、岩洞(从江方向)的区域中心城镇,吸纳返乡村民、大学生、城市创意人群入驻创业,实现“乡村人的城镇化、城市人的乡村化”,带动辐射茅贡、九潮、坝寨、岩洞周边乡镇3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的协同保护和联合发展。

尽管茅贡构筑的创意小镇才是一个雏形,但他们为着实现“乡村人的城镇化、城市人的乡村化”的理念无疑是一个闪光的思想。它们激荡着我的心灵。闭上眼,我仿佛看到一片广阔的天地正在徐徐展开,一个美好的愿景正在逐渐形成。

如果乡村有了城市的便捷,而又保持着原有的清新与淳朴,谁不愿意在乡村多呆些时日呢。茅贡镇的地扪村是仅次于肇兴天下第一侗寨的全国第二大侗寨,位于清水江支流源头的大山深处,距茅贡镇政府所在地约5公里。清水江的一条支流从村中弯曲而过,两边修了河堤,干净又整洁,与田园、民居相映衬,处处皆有好景致。根据地扪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唐朝时期就有人在这里居住,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地扪积淀着千百年的侗族风情文化,淳朴浓郁,原汁原味,唱侗戏、放牛打架、踩歌堂,无歌不客,无客不酒,就如当地古歌所唱:“饭养命,歌养心,酒养神”。

行走地扪,我们在寨道村巷间流连忘返。在这里,鼓楼、花桥、黑瓦木屋,屋前绿树红花,小狗鸡鸭,或是晾晒的一排排染布、辣椒、瓜果蔬菜,每个角落无不相映成趣,散发着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在这里,有一条地扪至登岑的干净的水泥步道,步道沿溪而上,一边是田畴连连,一边是绿树掩映,偶尔露出些翘角的屋瓦杆阑,倒映于清澈的溪水中,让你感到人居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木匠们正修木造屋,童年时争抢的木渣已无人捡拾;我们参观了百年禾仓群和家家户户备用的棺木,感慨着这里的人们关于生与死的泰然;我们从神奇的树根门下走过,感动于连根树凄美的爱情传说;我们品尝了红豆杉琵琶泉水,甘甜的滋味久久浸润着我们的心脾。

风华绝代的台湾作家、翻译家胡因梦说:“地扪侗寨是个桃花源,这里的一切都很简单、干净、宁静,适合养生和养心。而我也与贵州有着注定的缘分,这里的山水与民族风情给我很深的印象,第一眼相望便无限眷恋,第一次牵手便难舍难分。”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率领一个歌剧创作团队来中国采风,她表示贵州一个叫地扪的村庄留住了他们寻找的脚步,在地扪,她感叹道:“原来人可以这样生活”。

外部给了地扪诸多赞誉,就“城市人的乡村”视角而言,地扪的打造与构建无疑是成功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羡慕他们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环境里,感慨他们构筑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旋律时,当地的村民大多数年轻人却仍旧选择外出打工,为生计,为了生活的富足和他们追求着的美好,他们不得不抛家舍业或拖家带口外出打工。所幸的是,地扪目前在“创意小镇”的理念下,正通过“有机红米”、“百村集市”、“农心匠意”、“歌师手艺”等品牌产业架起城市与乡村的桥梁,让当地村民能够在家就业,逐步去实现“乡村人的城市化”。

也许是我们最初来自于山野,来自于乡村,骨子里便渴望回到乡村去,回到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大自然去,这是我们血液里流淌着的对故乡的执念。可是,许多时候,故乡往往是离开了,就再也回不去了。茅贡创意小镇的建设,地扪的成功打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以回得去的故乡的希望。

我梦想着创意小镇的创意公寓建成以后,我也能抛开俗世,避入清静的寓所,潜心研读博物馆收藏的侗族建筑书册,走访当地木工,与之交流、生活,然后去完成一部存于心底许久的名为掌墨师的小说。我甚至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创意小镇的理念,将我们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多做出一些与时代、与全国、乃至与世界接轨的产品,真正将“创意小镇”的理念做成服务整个侗乡品牌。

【作者简介:石庆慧,女,侗族,八十年代生于贵州黎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八次全国青创会代表,第六次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代表。作品散见《民族文学》、《天津文学》、《四川文学》、《朔方》、《青海湖》等杂志。有作品收录《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侗族卷》等多个选本。出版小说集《村庄之下》。小说集《永生的蝴蝶梦》为2019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