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奚美娟:我喜爱的那个作家去了
来源:文汇报 | 奚美娟  2022年02月21日08:04

壬寅春节假期结束的当晚,从微信上意外看到了作家张洁于1月21日在美国离世的消息,我突然陷入了一种复杂的感情中……

张洁的作品,是伴随着我们这代人一起成长的。或者说,我们这代人是读着张洁那一代作家的优秀作品而成长的。

回想起来,在我的生命轨迹上,曾经与张洁有过两次小小的交集。

第一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电视台曾经为张洁制作一个节目,用MTV的形式来朗读和传播张洁的文学作品,作品是张洁和节目组编导一起选定的,都是她写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中的片段,配上音乐和画面。节目组找到我,希望我来担任作品里的朗读者。他们说,是张洁希望我来朗读她的作品。

当时我对这种拍摄的形式比较陌生,但又觉得有新意。我问编导,这个节目播出时会是什么样的形式?他说,是类似MTV的形式,不过内容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娱乐性的歌曲。编导还说,后期制作时张洁本人可能会出现在画面上,与朗读的文本内容叠加呈现……这样一个新鲜的表现形式很吸引我,我一口答应了。

记得那段时间张洁好像在国外,我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见到张洁。拍摄点是在上海市区的一个摄影棚,我独自站着,或者坐着,朗读她的作品,一篇一篇……这几天我不断从微信上读到文学界人士纪念张洁的文章,我脑中一再出现在那个小小摄影棚里录制这组节目的画面,挥之不去,好像是在重温自己年轻时热切地阅读文学期刊上充满新意的文学作品的感受。

那档文学MTV节目录制完成后,我就参加了另外的拍戏任务,再也没有注意这个节目正式播放的信息。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和微信,消息相对闭塞。有一天晚上,大约十点左右,我正靠在床上读闲书,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竟然是张洁从国外打来的越洋电话。她自我介绍后就告诉我,她是从节目的编导那里要来了我家的电话号码,还告诉我,她看了电视台托人捎给她的节目录像带,很满意我对她作品的理解和朗读。张洁的态度是亲切的,自然的,就像一个很熟的老朋友在拉家常,丝毫也没有那些传说中的“才女”给人的矜持之感。我们在电话里聊的时间不长,但聊得很开心。挂电话前,她还特意给我留下了她在国外的联系电话。

这样又过了十来年。新世纪初的几年里,我参与拍摄了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拍的电影《法官妈妈》,由穆德远导演,我主演女法官安慧。这部影片后来获得北京市宣传部系统的表彰,我代表电影制作组去北京参加表彰大会。碰巧的是,那一年张洁的新作《无字》也同时获得表彰。我们竟在表彰大会上相遇了。这是我与张洁的第二次交集。那时,大会已经结束,人们都匆匆忙忙地往外走,走廊上有些拥挤,张洁的脚好像受伤了,坐了轮椅,让人慢慢地推着出来。一瞬间我们四目相对,都同时认出了对方。

其实我们已经知道彼此都在会场里受到表彰,但没有想过是以这样意外的形式见面了。我们的眼光里都充满惊喜。她马上让推轮椅的人停下来,我喜出望外,走上去喊了一声:张洁老师;她也马上叫出了我的名字。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嘈杂的环境下,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尽管从我们通越洋电话到此时此刻,已经十年过去了,尽管我们似乎都没有思想准备在这里相遇,两个性情都有些内向的人,乍一见面也无法用更多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感情,但是我们都分明感受到了对方真诚喜悦的心情。

那一年,张洁大约刚过耳顺之年,她的举止言谈里散发出一个知识女性的淡雅气息,如此不失分寸,又满溢着美丽生命的能量。那天,我们匆匆相见,匆匆告别,我站在原地,目送着她坐在轮椅上,被人推着渐渐远去……我凝视了很久很久。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整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一代艺术工作者是在繁花似锦的文学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张洁那一代作家,其实只比我们年长十多岁,至多长二十来岁,我们可以算作是同一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但在习惯上,我们把他们看作是前辈的作家,他们引领文学新潮披荆斩棘,开拓新路,用他们的不断引起争议和关注的勇气、痛苦甚至是失败的教训,与我们分享,教会了我们对时代和生活的理解,助力我们的成长和成熟。

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是读着他们一代的作品成长的。但是我也相信,他们那一代作家也真的需要我们这一代相对年轻的读者、同行、追随者的爱戴和阅读,他们是在青年读者的热爱和拥护中发奋而作,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能力,使自己从优秀走向更优秀。张洁那一代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成熟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正在努力摆脱幼稚、奋发向上的年代,我们两代人一起成熟起来,一起投入文学艺术的神圣事业。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群像和文学世界,我们读了会倍感亲切,就像熟悉我们自己的内心追求一样。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常常成为艺术创造的滋养物和触发点,文学和艺术就是有着天然的血缘。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阅读张洁的创作,她后来的作品,寄托的感情有些复杂,文字也有些沉重,我偶尔无法一口气读完,譬如《无字》。那些文学意象和叙述,总是会重重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不得不停下阅读,有时候,在歇一歇的同时希望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现在我喜爱的那个作家去了。不知为什么,这几天我的脑海里会无休止地翻腾着当年阅读文学作品、吸收着作家提供的文学理想而成长的年代,那个青春的岁月。

写于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