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琦:用《童书的种子》梳理少儿出版 绘制一幅山西儿童文学现状地图
来源:山西晚报 | 白洁  2021年12月10日07:36
关键词:儿童文学

 

为儿童文学写评论、为儿童文学写历史的图书不在少数,然而有人愿安下心来梳理一下儿童文学出版的历史,这样的图书并不多。《童书的种子》成为这不多中的一本。

近日,山西省作协以“视域+互动”为主题,主办了“推进新时代山西文学评论系列研讨会之二:王琦《童书的种子》作品研讨会”。

王琦是少儿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已出版著作、译作20余册,其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版权输出至英国等国家。

王琦以一个集童书出版和儿童文学创作于一身的更加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在《童书的种子》里关注和梳理了新世纪少儿出版、新世纪少儿图书版权贸易、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概况。因为有着在少儿出版社工作多年的经验,也有写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历,在《童书的种子》中,王琦关注山西童书出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从少儿出版源头的儿童文学创作,到出版中的图书品质,到出版之后的版权贸易、阅读推广,将之放在时代的关照下,反思现状,探索未来,书写对山西儿童文学创作、山西少儿出版与版权贸易的新世纪观察与思考。这样的研究,不仅对山西少儿出版、山西儿童文学创作与传播有理论价值,也是全国童书出版史梳理的一个绝佳的地方案例。

在《童书的种子》研讨会举办之际,王琦接受山西晚报独家专访,讲述新世纪少儿出版和山西儿童文学创作的点点滴滴,以及她的小城系列《小城流年》《小城槐香》的创作经历。

每次和文学发生关联的事情都让我觉得非常美好

山西晚报:开了一次自己的作品研讨会,有什么收获?

王琦:这次研讨会是为了响应中宣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省作协组织的“推进新时代山西文学评论系列研讨会”的第二场。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文学评论家、作家、出版人,通过“线上+现场”的会议形式,就《童书的种子》对儿童文学发展与少儿出版的互动,以及小城系列《小城流年》《小城槐香》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讨论。当初,《小城流年》获“赵树理文学奖”的时候,对我有着莫大的鼓舞,而这场研讨会是让我很欣喜。每次和文学发生关联的事情都让我觉得非常美好。

山西晚报:您的创作与您的工作是如何有效相互促进的?

王琦:在写《小城流年》之前,我正好在策划一个出版项目,都是女作家的作品,在给这套书审稿时,也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所以在写《小城流年》的时候,我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我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写作这方面我一直都是在缓慢进行,从2015年出版了《小城流年》到现在,也就写了《小城槐香》和《童书的种子》。

山西晚报:给读者介绍一下《童书的种子》这本新书吧。

王琦:《童书的种子》是论述少儿出版与儿童文学互动关系的理论作品,是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新世纪全国视域下的山西少儿出版和儿童文学发展研究”结项的成果。

山西晚报: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王琦:我是2000年入职的,所以就选了新世纪——2000年到2020年这20年少儿出版的历程来着手。而我本人喜欢写作,在从事出版工作的过程中对儿童文学也很关注,既然是山西省的项目,就想把我省的儿童文学现状也呈现出来,绘制一个山西儿童文学现状的地图。于是,就有了这本全面梳理新世纪20年来少儿出版、少儿图书版权贸易和山西儿童文学创作发展历程的书。

山西晚报:要梳理近20年的内容也不容易吧?

王琦:是啊,《童书的种子》的前两章“出版强音”和“世界胸怀”是讲出版的,讲述了中国乃至世界整体的少儿出版的态势和中国童书怎样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容。“文学清潭”这章内容偏向于本土,其中有一篇《本土、多元、聚力》,说的是关于山西儿童文学的内容,就比较费力了,一万多字耗时较长。“赵奖”从首届开始就设立了儿童文学奖,从2000年开始的获奖者的书、书引、内容简介、作者简介我都进行了梳理,这些内容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新世纪的两个十年都是少儿出版的黄金时代

山西晚报:近20年少儿出版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王琦:21世纪初,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出版也走上国际规范的轨道。到2010年,出版都是以引进版为主,少儿出版也是如此,这一个10年是一个引进的高潮。2010年后,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要走出去,在政策的引导下,原创主题的少儿出版物逐年增多。也正因为前一个10年引进版多,出版人学到了许多优秀的编辑理念,丰富了我们原创的出版,所以后10年全国的少儿出版逐渐地发力原创,从儿童文学到少儿科普到绘本,原创的东西越来越多,质量也很高。

山西晚报:把这20年可以分成两个10年来看待?

王琦:对,这20年应该是两个黄金时代。

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出现的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标志着真正儿童本位意义的儿童文学的确立。美国二战以后有一个“baby boom(婴儿潮)”,促进了童书的高产,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的国际性奖项就是这个时候创立的。到了21世纪,中国也逐渐地站上了世界舞台。曹文轩获得了儿童文学界的“诺奖”——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非常不容易,这说明我国的儿童文学走向了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

山西晚报:咱们山西的原创少儿出版是个什么情况?

王琦:这些年,少儿出版在不断地调整和摸索。说到原创,品牌就很多了,比如我们的“十三五”规划,就是2016到2020年,做了少儿科幻系列、中国精神系列,还有将近一百本的中国风绘本。我们还有“希望树”这个培养了七八年的儿童文学品牌,都是儿童文学小说。这10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代火热的儿童生活现状,弘扬中国脊梁、中国英雄的传记等都是我们出版的原创重点。“十四五”期间,我们也有具体的规划。比如2020年,我们要结合国家政策方向策划童书。

山西晚报:我省在童书的引进和输出上做得怎么样?

王琦:前10年在引进的潮流下,我省做得是突出的。我们和英国、美国一些一线的出版社都是长期合作,引进了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书。输出的话也是每年都有,出版到英国、法国、韩国、泰国、越南等国家。

山西晚报:我们的童书要输出国门该走什么样的路?

王琦:我们的书怎么就能推出去呢?这就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阅读需求、习惯和语言表达。我们的童书要真正走出去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才起步,国外是能看到一些了,但还很少,所以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把更多的中国优秀童书输出,让世界了解我们、认识我们。“希望树”的英文编辑就说,如果没有这本书的翻译,她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有趣的童年故事。

我们现在就在策划两本纯英文版的讲述两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刘洋故事的书。这两本书的中文版已经出了,很受欢迎。出英文版就是特别想让外国的小朋友了解我们的航天故事和女航天员。童书输出的工作做起来很费劲,但很有价值,我们会持续不断地做下去。

山西儿童文学的面貌渐渐有了光亮和惊艳

山西晚报:《童书的种子》中“文学清潭”这部分内容重点说了山西儿童文学的面貌,您能大概给讲述一下吗?

王琦:我们山西是文学大省,但是儿童文学真正发端是从2015年以后才逐渐有了些声音。《本土、多元、聚力》这篇文章就是讲山西儿童文学发展的。我们有儿童文学较早的书写者、马烽的夫人段杏绵老师。虽然儿童文学在整个山西文学阵营中声音微弱,但经过这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作家。显现出日益多元和蓬勃向上的势头。对本土儿童文学作品按体裁进行整理,也有童话、诗歌、小说、寓言、散文等,发现我们有不少内容。

从题材来说,我们本土作品的特色也鲜明。一是从2015年到现在,本土作家写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多,希望社为此还推出了“晋童年”书系品牌,扶持了许多作家,已经出了十几本了,明年还有。二是结合传统文化的作品多,比如我省著名作家张石山先生写的《一画开天》《方言古语》《无字天书》和管喻的《死海螺碟》,宋耀珍《小镇的秘密》也结合了《山海经》的内容。三是本土的原创绘本越来越多,比如上过央视的《蜘蛛侠爸爸》,就是我们本土的一位大学老师创作的,还有80后作家朱伊文的《彩色的面》讲的就是山西的农耕文化和面食文化。四是幻想文学创作得也很好,今年的少儿科幻星云奖我们山西籍的作家也获了奖。

山西晚报:这些年山西儿童文学呈现着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态势。

王琦:山西儿童文学的面貌由模糊不清到日益清晰,并且在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渐渐有了光亮和惊艳。为什么我们山西儿童文学这五六年发展得比较好呢?

一方面是有大量的优秀成人作家逐渐投入到了儿童文学的创作。比如刚才说到的张石山,还有葛水平、张卫平、唐晋、宋耀珍、郭万新等成人作家,都是我省的著名作家,他们把儿童文学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另一方面,山西省作协还在2019年成立了儿童文学委员会,推动我省儿童文学的发展,委员会已经请全国的专家举办了两届培训,反响都很好。还有《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日报》《都市》等媒体在六一前后也会为本土儿童文学的传播做贡献。

另外,咱们山西在阅读推广这方面也做得特别好,从政府、企业、机构到个人,都有一些热心于儿童文学的人在助力,定期举办儿童文学作品品读、绘本推荐等活动。总之,就是多方合力在推动山西儿童文学的发展。

山西晚报:您对山西儿童文学发展的观察是比较全面的。

王琦:评论家可能更学术、更专业、更深入,而我会关注到出版传播和国际影响力。

等找到比较好的一种表达方式 “小城”系列的第三部就会动笔

山西晚报:您自己接下来还有儿童文学创作的具体打算吗?

王琦:我会把“小城”系列写成三部曲的,第三部的名字可能是《小城南北》,是描写当代儿童成长的一个故事。我现在正在阅读许多优秀的成人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向他们学习,等找到比较好的一种表达方式的时候,就要动笔了。

山西晚报:第三部和前两部的时代背景是否不一样?

王琦:对,前两部以我的童年为写作背景,第三部我要以当代儿童生活为写作背景。《小城流年》是一部散文集,是我的一种童年记忆,是多年的生活积累的突破口,写起来很顺畅。《小城槐香》创作时有了更成熟的想法,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我的主旨要表达什么,出版的价值是什么,最后选择用小说的体裁来表达。

山西晚报:《小城槐香》的章节都是用节气命名的,很新颖。

王琦:对,我用了二十四节气中的二十个节气名来给每节命名,因为我比较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我很早就开始对二十四节气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当时是想给孩子写一本不同的节气读不同的诗词的作品。这部作品现在还没有完成,但我把我对节气的认识自然地运用到了《小城槐香》里,用了二十个节气正好可以来表达主人公“小青子”一年之间的成长。

山西晚报:“小城”在现实中的原型是太原,成长背景与地域文化对您的创作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琦:这种滋养是潜移默化的。这些年我还看了许多关于山西、关于太原历史文化的图书,所以在写作中会将山西太原的历史古迹、三晋文明的历史典故融入故事中。

山西晚报:说到典故,正好请教您一下,孩子们阅读从哪类开始好?像《西游记》这样体量大的经典名著孩子们怎样阅读效果更好?

王琦:阅读还是要从经典开始,而且不仅要阅读,有条件还要朗读。像《西游记》这样的经典名著要按年龄读不同的版本,不要一套书从小读到大。厚重的经典名著一般可以给孩子准备三到四个版本,比如在幼儿时期看图画版,一二年级时看拼音版,三四年级看简写版,五六年级看原文版。通过这样重复有效的阅读,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也都能看懂大部头的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