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度论文奖揭晓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教鹤然  2025年07月16日08:5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人文学科的“常”与“变”:《丛刊》编委座谈会在京举行

真正的学术研究不应困于书斋,而应与时代共振、与文学共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未来方向,鼓励与奖掖具有思想深度和学术潜力的文学研究者,7月15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度论文奖颁奖仪式暨人文学科的“常”与“变”:《丛刊》编委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邱华栋出席活动并致辞。白烨、程光炜、刘勇、陈晓明、解志熙、张清华、高远东、张洁宇、赵京华、张莉等专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等主办方代表,刘复生、刘天艺、张蕾、石岸书、康凌、刘晓钰等获奖者代表,以及徐刚、李静、李浴洋、龚自强等青年学者代表参会研讨。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王军主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自创刊以来始终秉承立足现代、观照当代,引领学术发展的办刊宗旨,搭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的思想桥梁。为推动创新、发掘学术新力量,自2012年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设立了年度论文奖,这一奖项以“重问题、重实证、重创新”的评选标准,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研究者。

邱华栋致辞

“好的学术研究,既要‘坐冷板凳’,也要‘观热现场’,更要鼓励、扶持与发掘‘学术新人’。”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论文奖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单篇论文的褒奖,而是希望通过设立奖项,鼓励青年学者继承前辈学人严谨治学、守正创新的学术传统;希望激活学术生态,通过聚焦前沿议题,鼓励跨学科探索,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丛刊》年度论文奖倡导重“问题驱动”而非“史料堆砌”,重“学术创新”而非“范式重复”,重“现实关怀”而非“空疏玄谈”。今年的获奖论文展现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可能与蓬勃生机,他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其特质:一是问题意识的“锐度”,以敏锐的学术嗅觉抓住文学与时代互动的关键命题;二是学术方法的“新度”,既扎根传统文学史脉络,又引入跨学科视角,为经典作家研究与新兴文学现象分析提供示范;三是现实关怀的“温度”,立足人的精神生存和未来,展现对文学何为的深切思考。邱华栋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丛刊》将继续秉持“持重严谨”的学术品格,一面深耕传统领域,强化对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和文学史问题的深度挖掘;一面拓展学术边界,聚焦日新月异的文学现场和数字时代的文学现象,以开放的思想状态拥抱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学现场。

经丛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推荐及评委投票,石岸书的《试论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张蕾的《“历史小说”的创生:从吴趼人到德龄》、刘天艺的《从〈广州事情〉到〈俄英若交战〉——1927年左翼郁达夫形象的生成、发展与消散》、鲁太光的《思想·生活·艺术·热情——丁玲文论的四个关键词》、刘复生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王安忆九十年代以后小说中的城乡社会》、康凌的《分化世界中的劳动者:脑体分工与当代中国的打工题材非虚构——以〈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无尘车间〉〈我的母亲做保洁〉等文本为例》、刘晓钰的《再造农时: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物候与自然》等7篇论文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度论文奖,其中康凌、刘晓钰的论文分获新作研究奖和博士生奖。

部分获奖作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王军主持活动

邱华栋、白烨、刘勇、陈晓明、赵京华、张清华分别为获奖者颁奖。

活动现场,刘复生、刘天艺、张蕾、石岸书、康凌、刘晓钰6位获奖者依次发言,鲁太光以书面形式发言。鲁太光谈到,科学技术迭代发展的时代,往往是人文学术被冷落的时代,这个时刻,尤其需要文学艺术工作者、人文学术工作者甘于寂寞、精诚合作,用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人文学术呵护人类未来。张蕾谈到,优秀的写作者总是在力图突破已有的陈规、套式和认知、思想的局限,创造出独具力量的作品。从清末的吴趼人、曾朴、用英文写作的德龄,直到当代的作家都是如此。“他们都在用真诚、丰沛的笔墨,回应时代的挑战,书写我们人类的历史。我相信这点,相信认真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是重要的。”刘复生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唐吉诃德,也需要哈姆雷特。这是现代文学的传统,也是《丛刊》的传统。我心中的理想的《丛刊》,同时长着唐吉诃德的心脏和哈姆雷特的头脑。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他表示,一个时代不能没有直击当下的文字,同样需要沉静缜密的思考,学术性恰是保护当代性和现实实践精神的重要手段。这种将现实问题意识和学术表达谨慎地结合起来的方法,值得代代青年学人不断传承与发扬。

“人文学科的‘常’与‘变’:《丛刊》编委座谈会”现场

颁奖结束后,“人文学科的‘常’与‘变’:《丛刊》编委座谈会”举行,座谈会由邱华栋主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刘勇谈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丛刊》已经走过了45年的历程,王瑶、严家炎、王富仁、温儒敏、丁帆等历届主编始终重视《丛刊》的建设和发展。守护好、发展好宝贵的文学传统,这是“常”;在新时代把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价值不断推向更高的位置,这是“变”。在“常”与“变”中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才能把《丛刊》建设得更好。白烨表示,守常知变、知常明变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功,要站好传统位子,看好经典摊子,守住主流圈子,力求抵达“驭变”的状态。《丛刊》创刊以来,始终坚守求真、务实、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实验性、实用性和宏观性的文章选题,通过对重要事件、现象、问题的分析,总结当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成果。

程光炜、张清华等专家谈到文学研究中的历史感与文学性等话题。程光炜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和新的历史潮流发生碰撞,新鲜的阐释方法要和扎实的文学材料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相对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形成有活力的研究生态。张清华谈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思想史、思想方法成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引领,新世纪以后,社会史、社会学方法成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引领,当下又引入了数字人文研究方法,但人文学科研究始终需要葆有深切的人性关怀与文学性诉求。

陈晓明、张莉等专家从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媒介对文学创作、阅读、评论和研究的冲击谈起。陈晓明表示,AI技术深刻地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学术生产的机制,这是当下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张莉认为,新媒介时代文学何为、研究何为,是当下人文学科从业者务必需要回答的问题,新时代的研究者应在具备媒介思维和技术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坚守人文情怀和人的尊严,打造人人“心向往之”的学术港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直在形塑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路径、方法和领域等各个方面,李今、高远东、赵京华、解志熙等专家从刊物编辑工作经验出发,为《丛刊》如何在继承学科刊物传统的基础上得以更好地发展,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的推荐和评委的投票,7篇论文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度论文奖,现予以公布(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

石岸书

试论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 第2期

论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深入探讨了超大规模文学人口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形塑作用。作者通过详实的材料和数据,系统论证了文学人口作为“舵”与“锚”,如何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方向和独特形态,并创新性地借用“制度性/弥漫性”理论框架,凸显出文学现代性生成的复杂性,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指向。

张蕾

“历史小说”的创生:从吴趼人到德龄 第3期

论文聚焦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以“历史小说”这一文类概念的创生及其对传统“演义”的替代为核心问题,深入探讨了从吴趼人到德龄的历史小说创作实践与观念演变。论文紧扣时代语境,以详实的史料为支撑,深刻揭示了“历史小说”作为现代文类兴起的复杂过程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生态,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刘天艺

从《广州事情》到《俄英若交战》——1927年左翼郁达夫形象的生成、发展与消散 第7期

论文以1927年郁达夫的左转为中心,讨论“左翼郁达夫形象”与历史进程的复杂关系。作者通过丰富扎实的第一手材料,全面、完整地论述了郁达夫1927年间的思想与行动轨迹,不仅极大地深化了对郁达夫个人思想历程与创作转变的理解,也为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以及知识分子转型研究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

鲁太光

思想·生活·艺术·热情——丁玲文论的四个关键词 第10期

论文以丁玲文论中思想、生活、艺术、热情四个核心关键词为依托,建构了理解丁玲文艺观念及其演变历程的清晰框架,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双重脉络展现了丁玲文艺思想的丰富性。论文将“热情”确立为统摄前三个维度的“根本”和“共同地基”,准确把握了丁玲文论的根本特质和内在联结,对丁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刘复生

“人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王安忆九十年代以后小说中的城乡社会 第12期

论文从城乡一体的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王安忆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乡土转向,由此发现王安忆笔下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反讽式对照,以及“中间状态”的独特价值。论文敏锐练达,才情与思想兼备,堪称一篇示范性的作家论, 对于理解当代文学中的城乡书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作研究奖

康凌

分化世界中的劳动者:脑体分工与当代中国的打工题材非虚构——以《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无尘车间》《我的母亲做保洁》等文本为例 第5期

论文聚焦当代文学近年来的打工题材“非虚构”文本,研究对打工者群体的当代表达,更在对打工者的书写中,提取“脑体分工”这一分化性力量作为文本分析的重要切入点,深入当代打工题材创作的文学生态与文化反思,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与理论创新性。论文语言凝练而节制,结论清晰而有力,饱含理想主义的激情。

博士生奖

刘晓钰

再造农时: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物候与自然 第4期

论文以当代农业合作化小说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物候书写与自然观念的变迁,展现了社会主义农业改造中自然与政治的复杂互动。作者将文学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论证了文学叙事如何参与自然观念的再生产,从而揭示出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重构。论文具有跨学科视野,彰显了文学研究的现实关怀与理论活力。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