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犹忆故乡篱下菊

来源:文艺报 | 徐鲁  2018年10月17日07:22

少年时代在家乡胶东半岛的小山村度过,除了寒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奔走在通往小镇惟一一所中学的山路上。从那时候起,我就对家乡山冈上的秋色有着深深的爱恋。一到深秋时节,弯弯的山道两边,所有的草木都被晒染得金黄和通红。阳光煦暖、安安静静的中午时分,走在色彩斑斓的山路上,我经常有点流连忘返。去路边的石堰下采摘酸枣的时候,有时还会惊飞一些惬意地躺在阳光下,正摊开翅膀晒羽毛的小山鹑……

野菊盛开,草木尽染;大雁高飞,漫山红遍。这是故园家山的秋天留给我的美好记忆。我甚至觉得,用任何文字都无法准确描绘和传达出故乡之秋留给我的那种细微的感觉。

“人生识字忧患始”。长大后,读到了许多吟咏故国之秋、重阳登高的诗句,也随着自己的生活阅历日渐深远,方才渐渐体会到,菊花黄、草木染、雁南飞的重阳时节,竟是最易引起每个中国人的乡思、乡愁和乡恋的一个节日。

中国古代吟咏重阳节的诗词,真是难计其数。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要数唐代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一些诗词佳句,人们也是耳熟能详,如唐朝诗人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生活心态,中国文人有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只有拥有了真正的中国情怀,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那些中国式的乡愁,正如诗人流沙河在《就是那一只蟋蟀》一诗里所吟唱的:“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中国传统的重阳节里,有佩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望远等风雅习俗。细究起来,其中的每一个习俗都是独特的“中国故事”。

茱萸,又叫越椒、山茱萸、食茱萸或吴茱萸,属于茴香科的一种落叶小乔木。茱萸树可以长到半人高,春天里开紫红色的小花朵,秋天结出枣红色的小果实,由黄变紫。屈原在《离骚》里写到了它:“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这里的“樧”,就是茱萸。在古人眼里,茱萸是香草和香料,也是药材,《本草纲目》里说:“吴茱、食茱乃一类二种。茱萸取吴地者入药,故名吴茱萸。”茱萸的小核果气息芬芳,能治寒驱毒,可除虫防蛀,民间甚至认为它能“避邪”。重阳节佩插茱萸的道理便在于此。

饮酒赏菊,乃至食菊佐酒,也是重阳节里必不可少的一项风雅习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在屈原时代,特别是文人雅士间就有食菊的习俗了。三国时代的魏文帝、著名文学家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封著名书信,即《与钟繇九日送菊书》。原来,曹丕在重阳节这天,给当时的重臣、大书法家钟繇送去一束菊花,并附书曰:“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彭祖,是传说中有800岁之寿的近仙之人。由此可见,重阳节送菊、赏菊,也与敬老健体、益寿延年有关。盖因菊花耐寒,不与春卉争荣,花期虽晚而持久。

到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更是把重阳赏菊的故事推到了极致。陶渊明爱菊,因其品格高洁独秀,经得起秋后风霜的摧折。他当时不满官场的污浊,愤然辞职,回到家乡柴桑(江西九江),隐居在田园村舍之间。耕作之余,他在宅边篱下遍植秋菊,朝夕吟哦欣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呈现的境界,为历代文人所欣羡和传颂。据说有一年重阳日,他正在对菊出神,忽然来了个白衣人,送来菊花佳酿一坛。陶潜喜出望外,禁不住对着篱下菊花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由此可见,重阳节饮酒赏菊,也和插戴茱萸香草一样,是重阳节里风雅至极的习俗风尚。

王维的诗中还写到了重阳“登高”。九九重阳,登高望远,起源于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文学史上著名的书信体山水美文《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南梁文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一书里记载,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学到了道术。一个名叫桓景的人,前来拜他为师。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祸临头。”桓景惶恐地问:“这该如何是好呢?”费说:“倒也不必害怕,你可带领家人,以茱萸系臂,登上高冈,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照着去做了。傍晚回来,果然看见家里的牛羊鸡狗都死去了,全家人却因此躲过了这场灾难。这样的传说当然不足为信,但古人却信以为真,于是就有了重阳登高望远的习俗,民间甚至干脆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

记得少年时,每当重阳时节,秋收的农活差不多快要忙完了,此时也正是山上的野柿子、野酸枣和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成熟的季节,乡村孩子们一放了学,就纷纷上山采集野果,挖取各种药材块根。我们把这叫做“重阳小秋收”。虽无文人学士们的风雅诗意,但也有自己实实在在的小收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登高望远,秋空爽朗。风露萧萧木半黄,听得秋声忆故乡。不知故乡山冈上那红玛瑙般的茱萸果和野酸枣,还有故园篱下的野菊花,是否还在等待一个未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