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回顾2017曲艺:传承

来源:文艺报 | 曲 言  2018年01月29日07:16

相声剧《子曰》

长子鼓书《腊月天儿》

相声《新虎口遐想》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阐述了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0月份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文化建设内容中的关键词,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

艺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自然也是此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年度中国曲艺整体的创演活动,在贯彻落实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广大曲艺从业者的积极实践中,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相声仍是曲艺的“排头兵”

2017年的央视春晚中姜昆以花甲之年再登春晚舞台,与戴志诚合说了一段《新虎口遐想》,反响格外强烈。这段相声既承袭了30年前的经典相声《虎口遐想》的讽刺批判精神,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反映出创作者对“相声与时代”这一命题的深度挖掘和艺术创作的自觉。同样是荒诞的前提,但关涉现实的力度和深度则有所深入。与此同时,由刘俊杰、张尧在天津电视台春晚节目中表演的相声《躲不开》,由凡人琐事引发人们关于生活世象人情世故的多重思考,亦受到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两段相声的共同点是:以严谨的创作态度,遵循相声独有的创作手法,讲究起承转合,注重情绪节奏,有人物的心理进程和性格脉络,不随意堆砌网络语汇,不任意游离于主题之外。换句话说,这是并不“新潮”的“传统”相声,是对当前众多脱口秀式的、主题涣散、毫无章法的“伪相声”的一次拨乱反正。

因此,春晚之后,结合这两段新相声所引起的轰动效应,业内外就如何坚守相声创演的艺术规律、保持曲艺艺术的说唱传统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人们欢迎《新虎口遐想》这样的讽刺相声,关注社会生活,回应大众呼声,不避锋芒,敢说敢讲,有着饱满的精气神和喜剧性幽默,令人捧腹之余还有所回味。而针对当前一种将传统经典作品碎片化处理的趋势,有学者直言:“相声从哪来的,必须还要回到哪去。”“经典的传统相声段子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不能将它们遗弃或者推到边缘化,令其逐步消失在舞台上”。

2017年5月24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就在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在北京能够欣赏到“中国传统的京剧和相声”。这是“相声”两个字头一次出现在如此高规格的正式国际场合,令所有曲艺人欢欣鼓舞群情振奋。首都曲艺界的部分代表随即召开了以“传播正能量,说好新相声”为主题的座谈会,并结合当前曲艺艺术尤其是相声的发展现状,建言献策。

可以说,由相声创演的得失进而引发的关于曲艺艺术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的议题这些年一直不曾中断过,而青年相声人才的频频亮相则为此议题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马季杯”首届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9月在天津宝坻成功举办,为打造校园文化,推进曲艺艺术进入高等教育体系营造了浓厚氛围;始终以“传承与创新”为核心主题的第八届天津相声节于9月20日至25日在天津谦祥益文苑如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相声团队联合部分国有大型院团共百余名相声演员欢聚一堂,交流展演,集中展示了青年相声队伍一年来的进步与风采;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的北京青年相声节11月汇聚了来自12个省区市的34对相声演员,通过比赛、展演、培训、下基层慰问演出等多种形式,大家相互交流切磋相声创演的心得体会,聆听专家评委的现场指导,名师高徒专场演出、网络现场直播以及相声小剧场负责人研讨会等活动令本届相声节更为引人关注。此外,非京津地区举办的如9月大连的第九届“西岗杯”全国相声新人新作推选活动、10月—12月上海的“笑动魔都”大世界全国中青年相声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亦在青年观众群体中引起热议,促进了南北曲艺的交流与交融,为青年相声人才提供了更多展示的舞台。相声《假如没有这条路》《名扬天下》《梦想清单》《微微一信》等本年度涌现出的优秀作品立意新颖、表演清新,体现出当代青年在相声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全国性展演的示范作用

2017年11月10日-15日,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在福建晋江举办,其中经过认真遴选,有60个曲艺节目参加了展演。如此高规格的集中展演,在整个曲艺行业内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既是业内人士相互切磋、竞技交流的舞台,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集中欣赏优秀曲艺作品的难得机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次展演活动将会在行业内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曲艺创演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比如有的节目语言过于直白,只是简单地图解政治,堆砌标语口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但缺乏艺术性的表达;有的节目则存在着过度创新的倾向,歌舞化、戏剧化、舞美化的痕迹较重,这些所谓的“创新”,不仅没有展示出曲艺艺术所具有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观众也并不认同。这种脱离曲艺本体特征的盲目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缺乏文化自信、艺术自信的表现。

经过严格筛选,优中选优,这次参加展演的60多个节目总体来说反映了近些年曲艺创演的整体实力,尽管其中仍有个别节目存在着诸如“音乐化”创作、“戏剧化”创作、“方言”的去留这些关于“曲艺本体的保留与改进”的争议问题,但大部分节目还是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例如长子鼓书《腊月天儿》,接地气的语言,朴实的唱腔,虽然唱的只是民俗民情,传递的却是国泰民安、吉祥和谐的时代主题;而像乐亭大鼓《双锁山》、弹词开篇《闻鸡起舞》,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再有如关中曲子《沙海情话》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手法,苏州弹词《一串河豚籽》《西厢·回柬》双声部的艺术处理手法,等等,都相当值得称道。希望通过这次展演传递给广大曲艺从业者一种明确的信息,那就是:什么才是老百姓需要的真正的优秀曲艺作品,怎样才能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不茫然,不盲从,坚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由中国曲协主办的全国性曲艺展演活动大致还有:5月深圳的第四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7月平顶山的第二届河南坠子大会,9月蒙城的第八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9月北京的2017全国曲艺相声新作展演和“说唱中国梦 喜迎十九大”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12月北京的第五届全国相声小品优秀节目展演等, “中华曲艺海外行”系列演出活动——巴黎中国曲艺节十周年纪念展演、德国中国曲艺周五周年纪念演出等,充分彰显了曲艺用“地道中国味”自信讲述中国故事的艺术特长与久远魅力。

曲种发展依然“冷热不均”

中国曲艺有着数百个品种,但不同地区不同曲种的传承发展状况却差异明显,既有相声、快板书这些易于普及的曲种在全国各地生根开花,也有一些地域性较强的濒危曲种由于鲜有人问津而几乎自生自灭。同时,业内普遍存在的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等等,成为制约曲艺繁荣和兴盛的主要问题。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主办,旨在“探讨曲艺传承发展之道,激发曲艺创作表演活力”的首届“中国浙江·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曲艺交流展演”暨“中国浙江(杭州)全国曲艺大书(评书评话)传承发展论坛及观摩交流展演”活动于5月11-16日在杭州举办。与观众相对熟悉的评书短段相比,“以长篇和说表为基本节目形态及艺术表演范式的曲艺大书(评书评话),极少在当下受到应有的关注;许多对曲艺以简驭繁‘简便’特质的片面性理解和‘轻骑兵’式快捷作用的庸俗化认识,以及所带来的大量急功近利的‘短平快’式创演,使曲艺的发展存在着碎片化的偏向,亟待采取相关措施,切实加以引导和矫正。”该活动则以“名家示范”“传承中坚”“新秀展示”等专场演出的形式,荟萃了北京评书、湖北评书、四川评书、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福州评话、杭州评话、宁波评话、绍兴评话和闽南讲古等多个曲种的代表性演员及经典书目,观摩和研讨并举,学术与艺术互动,堪称全国性的曲艺盛会,在业内外反响强烈。

此外,9月为纪念“北京评书·宣南书馆”成立十周年暨首届“宣南书荟”系列活动,尤以全国中青年评书评话名家会书和“北京评书·四世同堂”传承成果汇报演出最受关注;继5月30日端午节当晚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的全堂八角鼓专场出现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后,同样由北京集贤弘艺文化中心策划组织的全堂八角鼓于12月10-12日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全堂八角鼓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成果得以全面展示;入选2016国家艺术基金跨界融合资助项目的章回鼓书《古城暗战》于本年度完成了百余场演出,而9月北京的2017京津冀北方鼓曲巡演首演、11月天津的首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12月天津的第三届“和平杯”曲艺票友邀请赛等活动均在一定范围内增强了曲艺(特别是相对处于弱势的鼓曲艺术)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福州评话《风雨苍霞人》、苏州评话《战马赤兔》、单弦《母女情深》、谐剧《苦蒿妹妹》、二人转《龙蚌情》等新创演的节目,在保持曲种本体特色的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均在本年度各级别的曲艺赛事中获得了奖项,颇受好评。

纪念先贤引发思考

本年度,又有四川评书大家徐勍、相声名家唐杰忠、苏州评话表演艺术家金声伯、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梁厚民、单弦表演艺术家阚泽良等几位德高望重的曲艺前辈相继辞世,令人扼腕之余,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曲艺传承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2017年是数位曲艺大师的百年诞辰,纪念快板书大师李润杰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苏州评弹一代大师蒋月泉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诞辰100周年以及纪念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良小楼先生诞辰110周年等纪念活动陆续在各地举办,甚至一些民营曲艺团体亦自发举办纪念演出,充分体现了曲艺界人士对前辈大师的崇敬缅怀之情。

在上述这些纪念演出中,由大师们曾经演绎过的经典曲目被再次唱响,后学者与新老观众均沉浸在大师们曾经用心血和才华创造的高妙的艺术氛围中。可以说,正是有一代代优秀曲艺艺术家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才有了曲艺艺术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前辈的高峰固然难以逾越,但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却不容忽视,尤其是他们处理继承与创新这对辩证关系时的游刃有余和精准适度。不过,综观这些纪念演出的整体舞台呈现,不免也有遗憾和争议,譬如纪念蒋月泉先生的专场演出中,几乎全部采用的是现场还音,过实的舞美设计,过响的电声乐队伴奏,尽管追思的情绪浓烈饱满,但最能体现“蒋调”之说、唱功力的特征却被大大削弱,无疑,这样的“纪念”与大师的艺术成就和理想相去甚远。

曲艺小剧场的新态势

历经市场的淘洗,本年度的曲艺小剧场呈现出新的态势,一些运营正常且在当地颇有影响和号召力的相声小剧场,除了日常性的业务演出,还纷纷排演相声剧,如上海田耘社的《子曰》、天津谦祥益文苑的《后台之何去何从》等,面向社会各阶层举办有针对性的曲艺培训班,参与政府公共文化配送项目,投资拍摄大电影,如嘻哈包袱铺的《兄弟,别闹》、德云社的《我要幸福》等,影响日益扩大,在文化演出领域占有的市场份额亦随之不断增长。

下半年,由中国曲协主办的首期全国曲艺自由职业者优秀人才培训班,2017年“通州杯”全国曲艺小剧场新作研讨会以及全国曲艺表演场所协作发展联盟的正式成立等一系列卓有成效、影响广泛的活动,必将会在引导鼓励曲艺创作、发掘培养曲艺新秀、推动曲艺艺术创新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

此外,本年度曲艺在学术理论、教育传播、行风建设、人才培养、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等诸多方面均有较为显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