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书法有“名”无“字”价值何在
近日,一篇声称某著名作家的书法作品“市场崩盘”的文章在网络上疯传。文章说的现象看得人瞠目结舌:几年前这位作家的一幅书法作品曾在市场上狂飚到近百万元;几天前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这位作家的一幅书法作品仅以5000元成交。两相对比,这的确是一次断崖式暴跌。然而,“作家书法”值不值钱真的值得关心吗?名人书法,当“名人效应”的光环褪去,最值得珍视的又是什么?
千百年前,名人书法即已存在,这还真不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催生的专属产品。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这里的“名人”通常指的是文学、美学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士,是学问家,而并非什么影视明星、企业大腕。中国古代所谓的“书法家”多是“兼职”,他们首先是文人或政要,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也不例外,他曾官至右将军,宋代“四大书法家”中的苏轼、黄庭坚,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文学家。唐宋以来,书法艺术更强调其背后的“文”。中国近现代期间,不少画家如吴湖帆、张大千本身也是书法家,而像鲁迅、郭沫若等作家也都有独树一帜的书风。
名人书法,书法艺术本身的价值是一方面,书法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另一方面,甚至于,字里行间浸润的人格、修养、性情都耐人咀嚼。这样的字或许不是书法艺术史上标准意义的范本,然而“字如其人”的随心、随性书写,反而塑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趣味。且看———康有为的书法从碑刻中汲取营养,雄强遒劲;齐白石的书法把拙气、稚气与霸气结合得恰到好处;老舍的书法线条凝练厚实,柔中带刚……诚如已故作家张贤亮的这段精彩语录:“书法家的正确定义不仅是掌握了书法这门技艺的人,更是能将形式与内容完全统一的人。这考验的不仅是书写者的文化底蕴,更考验书写者的文化素养。否则那些作品只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却没有体温的物件,就像橱窗中穿着华丽的模特儿,不是血肉之躯,不能给人以亲切感。”
可惜,随着近年来艺术市场失去理性,名人书法渐渐变了味儿。似乎挥毫泼墨的人名头有多响,光环有多耀眼,其作品价格就能飙多高。更有人将这样的作品当成作秀甚至敛财的工具。
别忘了,“书法”又称“书道”,这“道”字包含着一种平和的精神。它是颇能反映心境的,用劲速的笔势酣畅抒怀,或是以迟留的笔势怡情悦心。只有沉下心来内外兼修的书法,最终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别让所谓的光环抢了文化的风头。至于写的字能卖几个钱,那是投资者关心的事情。价格背后有多少利益的炒作与圈钱游戏的升级,都应与书写者无关。
更多
写下生活, 也写下期许与希望
“在散文写作中,我不可避免地蒙上了诗歌与小说的影子,尝试在叙事中交互运用虚构和非虚构手法,尝试用诗性元素建立起不同文体的互援关系,以期使语言更具弹性和美感。”
更多

李渔:另一面“帮闲”
李渔的“帮闲”却又不是简单的“帮闲”;他有的也不只是文采,还有不同寻常的思想与精神。
更多
散文 | 在人间烟火中站立
村口的树,站着就是答案。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永恒,什么是人与世界的和解。而我,不过是个幸运的倾听者,在某个夏日的午后,听见了树的心跳,也听见了自己内
散文 | 蜜糖记
在利益面前,自私者众,同乐乐者,不说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散文 | 解读黄河文化密码
黄河发源青藏高原,它揽雪山、越高原、穿峡谷、纳百川、造平原、九曲十八弯,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区,跨越5464公里,流域面
散文 | 周公难解红楼梦
《周公难解红楼梦》相关散文围绕歌词展开,借陶渊明的南山、桃花源,《红楼梦》的梦,唐僧取经等,探讨红尘中理想与现实的纠缠、人生的迷茫与坚韧,以及在磕磕碰碰中前行的生活常态,
散文 | 汉江夏日的晴空
汉江夏日的晴空美丽而宁静,繁华而热闹,令人神往而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