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地大冒险》:童年 · 家园 · 游戏精神
刘海栖的童话新作《豆子地大冒险》以乡间一块豆子地为舞台,讲述了生活在豆田中的小动物的日常生活,笔触欢快灵动,延续了一贯的“刘氏幽默”。在活泼有趣的故事之中,作者不动声色地融入对童年、对生活的思考,用小世界演绎大哲理,使本书具备了厚实而鲜活的“童年力量”。作为一名在小说和童话创作之间穿梭自如的作家,刘海栖刚刚结束了一系列现实主义题材儿童文学的创作,《三步上篮》《我们的乒乓球队》《游泳》聚焦于体育题材,塑造了一群热血生动的少年形象,有笑有泪,充满着回望童年的深情。正如作者所说,他的生活经验给他的故事提供了最为可靠的保障,《豆子地大冒险》同样取材于作者的生活,他的童年浸染于乡野——在堂弟带领下捉蝈蝈、逮蛐蛐儿、抓豆虫的经历,连同当兵后在部队驻地帮老乡干农活的体验,共同凝成了鲜活的写作素材,对今天生活在城市的小读者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在此基础上,刘海栖用奇幻的想象、夸张热闹的语调,真正做到了让童话“像一团火那样激荡读者”,带给我们畅快的阅读体验。“游戏性”是贯穿本书的关键词,这个无忧无虑的小世界中,居民们在男孩豆娃的带领下玩起了“打仗游戏”,又为了抵抗偷蛋贼毕鼠加打响了“鸡蛋保卫战”。两次“战争”,动物们都严阵以待,煞有介事地组织了“海陆空三军”,兼有“阴谋诡计”“见招拆招”,场面被渲染得紧张刺激,然而,作者总在“危机时刻”笔锋一转,突然卸力,以出人意料又充满童趣的方式轻松化解冲突,令人捧腹。这种处理方式完全复现了童年游戏的精髓:既可完全沉浸其中又可以随时抽离,有趣是童年世界的唯一准则。游戏不仅是玩乐,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儿童加强个人能力的方式,经过游戏,他们才能用个人经验来补充与完善自己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小动物们在豆子地这个“预演场”已经习得了合作、策略、对朋友的忠诚以及如何在危机中保持乐观与灵活。
因此,即使第三章故事展开的场景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中的“游戏规则”变得更为复杂,角色们甚至陷入了真正你死我活、弱肉强食的危机。但为了拯救伙伴,它们在豆子地产生的那种朴素的道义与英雄气概迸发出强大力量,大公鸡黄爪子将“我们都在豆子地待过呀,在豆子地里待过的当然是朋友”作为信条,与其他小动物们一起瓦解了蟋蟀搏击馆的阴谋。从豆子地的单纯嬉戏到城市中的复杂博弈,空间的转变,暗合着人生终要从童稚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但小动物们自由纯粹的心性并未改变,并且依靠着这份心性战胜了城市的功利法则,其中包含着作者对“游戏精神”本质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童年快乐的源泉,更具有坚实的力量,是儿童的成长基石。刘海栖以大量鲜活的对话、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幽默甚至略带无厘头的语言风格包裹着这些哲思,让“游戏感”在字里行间自由流淌,极具叙事智慧。尤为深刻的是,尽管作者呈现出了城市中复杂甚至严酷的一面,但在危机解决之后有些动物仍然选择留在城市,如蝈蝈铁皮因为城市中有人珍视它的鸣唱而留下,有的角色则选择远行,此举突破了佩里·诺德曼提出的儿童文学“在家——离家——归家”的写作模式,它们通过“自觉”的抉择,彰显了豆子地涵养出的真正精神价值:它是一片乐土,但绝不封闭,它充满怀旧气息,但不会使人依赖、沉溺其中,而是一个赋予个体“离家”勇气与“安家”底气的精神家园。
在本书结尾,豆子地聆听故事的居民已经换了一批,这是一种关于童年的隐喻,没有人一直停留在童年,但一直有人会经历童年阶段。在童年时期奠定的精神底色,“友谊、勇敢、诚实、互助、善良、重诺以及一点小小的、不招人讨厌的狡黠”使人能够基于内在价值观做出成熟的选择,获得独立面对世界的“主体性”。就像刘海栖曾经说的:我们像草籽一样,被风刮过来刮过去,在所有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大,长成自己的模样,为生命发出自己的声音,亮出自己的姿态。人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坚韧,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豆子地这片微观天地,是童年精神强大生命力的具象化证明,它如同沈复眼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的奇幻世界,或鲁迅笔下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的百草园,是一片以无限想象灌注有限空间的乐园,延续着儿童文学书写“小世界”的传统。刘海栖息通过豆子地里那些微小生灵的热闹欢腾,将一份带有泥土清香的自然之礼,一份阅历深厚的长者回望童年后备下的生活之礼传递给读者,在当代儿童文学园地中开辟了一片生机勃勃的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