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色工作坊》:“让多一点真相浮出水面”
《黑色工作坊》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漫长的创作日记。
2025-01-30
-
以生命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论塞尔对《堂吉诃德》的美学解读的意义
出版于 1605 年的《堂吉诃德》第一部依然与前一个世纪共享着文艺复兴的累累硕果,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2025-01-30
-
维吉尔的心灵之旅
《维吉尔之死》,[奥地利]赫尔曼·布洛赫著,梁锡江、钟皓楠译,译林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88.00元 赫尔曼·布洛赫的《维吉尔之死》被誉为德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5-01-26
-
《失踪孩子档案》:女性成长与小说的介入
《失踪孩子档案》,[墨]瓦莱里娅·路易塞利著,郑楠、赵祎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5年1月出版,432页,69.00元 《失踪孩子档案》(Lost Children Archive)是为墨西哥作家瓦莱里娅·路易塞利赢得2021年都柏林文学奖的作品。
2025-01-21
-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G.H.受难曲》:五个蟑螂故事
1964年,巴西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出版了《G.H.受难曲》,这是一部关于“蟑螂”的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是作家文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2025-01-20
-
韩江《素食者》与卡夫卡《变形记》同源性结构关系
1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素食者》直接模仿《变形记》,但以两者之间的思维逻辑和美学手段为切入点,却可以厘清两篇小说相似的结构特征和象征意味。
2025-01-17
-
与契诃夫一同磨砺民族志技艺
当词语携带着能量汇集,其他地方、其他人、其他声音就在平行的生活中激荡不已。
2025-01-17
-
在技术时代思考诞生的意义
在回忆录《说吧,记忆》(Speak, Memory)中,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一开头便写道:“摇篮在深渊上方摇着,常识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存不过是两个永恒的黑暗之间瞬息即逝的一线光明”(19)。
2025-01-15
-
褪色的巴尔扎克?
不知道巴尔扎克出生的法国怎样评价这位作家,但在中国,除了罗丹塑巴尔扎克像的轶事还为人津津乐道,巴尔扎克的声名却不可避免地褪色了。
2025-01-09
-
《伊甸之东》:二元世界的挽歌
在短篇小说经典《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以寥寥数笔勾勒了一个被囚禁的自由女性的一生。
2025-01-09
-
穿越罗生门——读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
日本导演黑泽明,一生拍摄多部经典影片,伯格曼、科波拉、乔治·卢卡斯、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张艺谋等享誉世界的导演皆对他格外欣赏。
2025-01-08
-
《米兰讲稿》:翁贝托·埃科送给世界的礼物
2000年,在意大利电影制作人、出版人伊丽莎白·斯加尔比的倡议和主持下,一个旨在传播各种形式的文化,为文学、音乐、电影、科学、艺术和哲学提供讨论空间的文化艺术节诞生于米兰,这就是“米兰艺术节”。
2025-01-08
-
有思想的女性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2024年是我的传记阅读年,我从未如此集中地阅读传记作品。
2025-01-03
-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半个世纪的拼图与女性生存寓言
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1945— ),德语作家,俄语翻译家。
2025-01-03
-
《记忆萦回》:布鲁姆的最后一课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2019)是著名文学批评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还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产业。
2024-12-31
-
蕾拉·斯利玛尼《战争,战争,战争》:看见无声的命运和创伤
近日,龚古尔文学奖得主、法国“80后”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的全新长篇传记小说《战争,战争,战争》出版。
2024-12-30
-
阿莉·史密斯《冬》:“我们都是同一个故事当中的组成要素”
阿莉·史密斯 英国作家阿莉·史密斯的作品以其浓厚的实验性质,巧妙的文字游戏,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及对传统性别构建的打破而备受学界关注。
2024-12-30
-
无尽的青春永恒的追忆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岁月尽管不是一个人最成熟、最笃定的年代,却是最黄金、最美好的年华。
2024-12-27
-
《东方来信》背后的辉格史观
《东方来信: 蒙太古夫人书信集》,[英]蒙太古夫人著,冯环译,商务印书馆,2022年3月版 1763年,蒙太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1689-1762年)遗著《东方来信》(The Turkish Embassy Letters)出版,旋即成为畅销书,在英伦和欧陆一版再版。
2024-12-27
-
于AI时代乘风破浪的本格推理
自现代类型小说从西舶来,日本一直是侦探推理文学的闹市区。
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