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田的遗产:现代随笔四百年
一 米兰·昆德拉认为,现代的奠基者不仅有笛卡尔,还有塞万提斯。
-
里尔克:为孤独正名
在人类的精神花园中,诗歌是何其壮大的一座,繁复优美有之,简洁深邃亦有之。
关键词:  里尔克2020-09-13
-
从“使女”到“证言”:阿特伍德的伟大与危险
虽然《证言》通常被看作是《使女的故事》续篇,并且是借着“使女”被影视化的契机而创作完成,但正如作者阿特伍德一直强调的,这么多年来,凭借《使女的故事》带给人的思考一直都没能脱离它所对应的现实语境,它的全球畅销是基于阅读者对一类文化乃至社会现象爆发式的关注,而这也敦促着作家需要对“使女”系列故事有所拓展,可以说《证言》的问世,便是对当下世界文化潮流的适时回应。
关键词:  阿特伍德2020-09-11
-
中世纪英雄“亚瑟”与后世文学电影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
2020-09-07
-
露落之时:哈瑞·马丁松的自然诗和艺术观
哈瑞·马丁松 在夏云渐远的8月之末,在波罗的海新鲜的微风里,我译介几首短小的自然诗,如同采撷野草地上纯粹的花,递给遥远的你。
关键词:  哈瑞·马丁松2020-09-07
-
狄更斯:醒世小说家与“理想现实主义”
狄更斯与他笔下那个灰蒙蒙、黑糊糊,每个毛孔都散发罪恶的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是否已经远去?答案是,他的主题关切、典型形象不但没有老旧,反而延伸在如今消费社会的每个细胞里。
关键词:  狄更斯2020-09-07
-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逝世30周年:让卡尔维诺与埃科激赏的,是他笔下的社会暗流
1907年11月28日-1990年9月26日 上世纪80年代初,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作品便有了中文译本,但他在中国的声名,却始终弱于此后被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他的意大利“老乡”卡尔维诺与埃科。
关键词:  莫拉维亚2020-09-04
-
加莱亚诺诞辰80周年|他希望用文学打破人们对南美洲的偏见
“我的生命存在于我已经写就或即将撰写的书中。
关键词:  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爱与战争的日日夜夜》2020-09-03
-
经典重读的价值引领:怎样再读高尔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艺术创新,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规定了性质、任务、内涵。
关键词:  高尔基2020-08-28
-
蕾切尔·卡斯克:赢得好评却失去了自我的女作家
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算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女作家了。
-
沙漠里的作家
读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书,对一个地名不能释怀——阿拉德。
-
卡夫卡与中国:无用的文学
现实的实在性一直是非现实的,您看到了如此清晰、纯粹与真实的中国颜色的木刻画。
关键词:  卡夫卡2020-08-25
-
似曾相识燕归来,特罗洛普的英伦范是那个英伦范吗
说到英国非古代又非当下作家,你能扳着指头数几个?第一个狄更斯,然后王尔德、毛姆、弗吉尼亚·伍尔芙、简·奥斯汀,半个英国人亨利·詹姆斯,再往下数,你会数到安东尼·特罗洛普吗?大概不会。
-
“我也试过要做你的鲍斯韦尔”
一九五八年十月,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在初遇安妮·鲁本斯坦(Anne Rubenstein)的那一天,执意要借给她几本卡夫卡、乔伊斯、黑塞的小说,并且告诉她,自己并不满意仅仅作为科幻作家的成就,而是想要取得主流意义上的成功。
关键词:  菲利普·K.迪克2020-08-18
-
翻译家易丽君: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易丽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1954年从武汉大学中文系到波兰华沙大学文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到中央广播事业局苏联东欧部任编辑、记者,1962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欧语系(今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任教至今。
2020-08-14
-
远藤周作:悲悯文字里的罪与罚、爱与信仰
看似一种巧合,有关远藤周作小说的评价,竟然都脱不开“感动”、“震撼”、“共鸣”之类寻常而又不寻常的字眼。
-
赫贝特:诗人唯一的王国是语言
这是一则另类的对话,因为它纯属虚构。
-
那些“乘风破浪”的女性无不重新定义了生命
女性的成长之所以在当下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城市化、中产化的大发展中,“乘风破浪”的新一代青年女性正在对生命、自由、生存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定义,进入突破文化音障的关键时刻。
-
莫泊桑诞辰170周年|漂亮朋友一生:战争、爱情和金钱种种
“我,我所爱的,这就是放逸的美: 我愿如先贤的那样好, 在人心里存着无穷的热望, 仰慕我的荣耀的身体。
-
菲利普·罗斯:“伟大的美国小说”创造者
2018年5月22日,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去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