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瑟·米勒:艺术应该在社会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
今年是剧作家阿瑟·米勒105周年诞辰。
关键词:  阿瑟·米勒2020-11-14
-
华兹华斯诞辰250周年|《水仙花》的故事
在有机会来英国与熟悉威廉・华兹华斯之前,水仙花是我对华兹华斯与英格兰认识的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  华兹华斯2020-11-13
-
菲茨杰拉德猜到了一心想成为名流会落得什么下场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人生是一个警示故事,但这个故事更多是关于我们而不是他。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2020-11-10
-
特罗洛普笔下的“养老院”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作家,一生勤奋而多产,创作了47部长篇小说和五部短篇小说集。
关键词:  特罗洛普2020-11-07
-
默然凝视川端康成的世界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活跃于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1926-1989)战前战后、置身于近现代日本文学顶点的作家,他以卓绝的感受性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精髓,给世界各国读者留下深深的感铭(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关键词:  川端康成2020-11-06
-
辛辣的诗意与得体的救赎——谈露易丝·格丽克的诗
在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前,我倒是猜到最有可能折桂的是诗人,而不是坊间纷纷传言的小说家,捷克的昆德拉或阿尔巴尼亚的卡莱达。
关键词:  露易丝·格丽克2020-11-05
-
狄更斯逝世150周年:失而复得的狄更斯肖像
巴黎第九区的夏普塔尔街位于大都会的闹市,在蒙马特尔高地下,离灯红酒绿的皮卡尔广场去无多路,是作家和艺术家的“采地”。
关键词:  狄更斯2020-11-04
-
走回那丢失了的真正的天堂
瑞典绘本作家艾尔莎·贝斯蔻(ElsaBeskow1874-1953)编织的故事滋养了几代瑞典儿童,至今依然畅销。
-
现代“文人”——本雅明和他笔下的波德莱尔
不妨先谈“名声”。
关键词:  本雅明2020-10-26
-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阿瑟·米勒?
“在悲剧的最高意义上,普通人跟国王一样,都是适于作悲剧描写的对象的。
关键词:  阿瑟·米勒2020-10-20
-
为什么是90后萨莉·鲁尼接棒了歌德、塞林格和村上春树
从一出生就在享受全球化成果的爱尔兰90后作家萨莉·鲁尼,毫不含糊地撕开表象,捡回了前辈们大多认为已经过时的话题,严肃地提出:在当下的社会体系中,当一个在任何语境中都“正常”的人,究竟有多难?那些我们以为已经在一百年前就解决的问题,是否从未消失? 当全世界的中年人都把“年事渐长就读不进小说”作为老于世故的标志,那些以青春和成长为主题的虚构文学便成了永恒的刚需。
关键词:  萨莉·鲁尼2020-10-14
-
柯尔律治:浪漫派的科学诗
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英国科学界一个显著特征是“启蒙科学”向“浪漫科学”的转变,而浪漫派诗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  柯尔律治2020-10-12
-
赵松:格丽克选择了诗,就像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8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2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因为她那毋庸置疑的诗意声音具备朴素的美,让每一个个体的存在都具有普遍性。
-
露易丝·格丽克:她的诗如咏叹调蔓延于尘世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这一奖项已走到第120个年头。
关键词:  露易丝·格丽克2020-10-08
-
日本文人的中国趣味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突然成为中国寻求富强的导师。
-
在德国寻访大师足迹
2019年11月12日,我随鲁迅文化基金会代表团来到德国,参加“大师对话:鲁迅与海涅”系列活动,在对话活动间隙,沿途寻访了几位大师的遗址遗迹,感触良多。
2020-09-30
-
马雅可夫斯基:人与诗人
说到马雅可夫斯基,多数中国读者对他的印象可能局限于一个苏联官方正统诗人,写了不少颂扬列宁和十月革命的“楼梯诗”。
关键词:  马雅可夫斯基2020-09-23
-
契弗和那些伟大的名字
用一本书看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的一生,是件略显残忍的事。
关键词:  约翰·契弗2020-09-18
-
王芫 凌岚:“我并没有写得更好,我只是写得更多”
凌 岚:我知道你译过门罗的小说集,为了译书,你还去过门罗的家乡。
关键词:  门罗2020-09-17
-
诗人塞纳:“我的创作必将荣耀葡萄牙之名”
2019年11月2日是葡萄牙诗人若热·德·塞纳(Jorge de Sena) 的百岁诞辰。
关键词:  塞纳20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