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文学的诗意润泽七月南疆  ——“文润龟兹”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主题采风暨《民族文学》多民族作家翻译家培训班交流座谈会侧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茉  2025年07月27日18:59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现场

今年5月,作家杨春来到昭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小城,着手准备以马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因为语言不通,交流颇为困难,马场待了4天后,杨春收获不大,她失望又懊恼。找到另一个蒙古族马场后,杨春讲明来意,对方却有所怀疑,“你没有养过马,也没在这里生活过,怎么能写好呢?”此时,杨春正好收到《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的信息,对方了解后从屋里拿出几本杂志,杨春一看,正是近年来的《民族文学》。“对,就是这本刊物!”对方又说了三个字:你等着。一会儿他带着一个牵马青年走了过来,青年从小养马,各地参赛最后返回家乡。“在那里5天,好像就是为了等待他的出现,这是《民族文学》连接起来的奇妙缘分。”杨春说。

7月23日,这场源于文学的美好相聚依旧在延续,在由中国作协创联部、《民族文学》杂志社、新疆作家协会主办,阿克苏地区文联承办的“文润龟兹”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主题采风暨《民族文学》多民族作家翻译家培训班交流座谈会上,来自新疆各地的多民族作家翻译家和阿克苏当地作者分享写作经验,探讨创作生态,交流文学情感。今年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愫,通过文字直抵人心。

辽宁省作协主席周景雷表示,以何种姿态进行文学创作十分重要。从准备资料伊始,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进行写作就决定了一部作品的根基。虽然形式不同,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是不可或缺的。在阅读作品时,周景雷感到多民族文学鲜活而生动的故事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而建构一个好的叙事结构,对讲好文学故事至关重要。同时他谈到,进行多民族文学书写,首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加工雕琢,将生活用语转化为艺术性的文学语言。

翻译是民族文学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承,需兼具语言功底、文化知识与文学鉴赏能力。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自治区文联有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和蒙古文五种文字的文学期刊。在东乡族诗人、翻译家艾布看来,目前文学翻译力量尚显薄弱。“新疆作协近3000人,直接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并不多,将他们的语言翻译为汉语存在挑战。”对此,茅奖获奖作品《本巴》的哈萨克文译者、新疆文联《曙光》杂志社主编马旦尼亚提·木哈太也表示,多民族文学翻译不仅针对文学作品,也需要加强理论评论领域的研究。办少数民族文学刊物,他深知翻译的必要,“阅读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接触优秀作品,深入理论前沿,找到不足才能进步,持续繁荣少数民族文学。”

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的长篇小说《王三街》,以新疆阿克苏市百年老街的民族团结故事为原型创作,历时两年完成。在座谈现场,维吾尔族作者图尔贡·米吉提一字一句朗读了特意打印出来的发言稿。小说通过家族变迁与人物群像的刻画,再现了王三街从创建到发展的百年历程,描述了不同时代人物的命运起伏。他们所留下的和谐精神以及动人的新疆故事,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图尔贡·米吉提希望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各族人民自古就保持着密切的交往、深入的交流以及自然的交融,“我们应当从这些故事中汲取无尽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谈到新疆多年来的发展变化,《王三街》的维译汉作者玉苏甫·艾沙深有感触。“党和政府的系列对口援疆政策促进了地区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脱贫攻坚、能源开掘、物资建设等等都是生动的文学素材,我们多民族作家要深刻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将新时代民族团结交流交融的幸福生活作为创作蓝图,以笔墨传递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哈萨克族作家、《塔尔巴哈台》杂志社主编哈志别克·艾达尔汗近年来开始接触翻译,他称自己是“完全由《民族文学》培养出来的翻译家”。在写作与翻译工作中,他深刻体会到把握时代主题的重要性。新时代文学创作,既要富有家国情怀,也要怀抱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个人写作与民族命运、人类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中国大地,讲好新疆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勇于开拓创新。同时他希望能够多举办培训活动,带动多民族作家翻译家与编辑,共同提升文学素养,增强写作能力。

众多少数民族作家的成长,都离不开《民族文学》的鼓励与陪伴,杂志不仅见证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也陪伴着一代代多民族作家,为他们的文学之路点亮一盏不灭的灯塔。瓦尔斯江·阿塔汗是塔吉克族作家,能够将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并参加此次培训,他深感荣幸。“塔吉克族在我国人口不足十万,目前整体文学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但它也有自身特色。” 瓦尔斯江说,在新时代扎根生活用心创作,继续书写民族故事,是他的奋斗与职责所在。维吾尔族作家吐尔逊·克里木在1992年就发表了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都有所涉猎,《民族文学》杂志为他创作的提升带来了切实的帮助。“编辑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与指导,文学真的需要不断阅读优秀作品,不断学习,走出固有认知,才能有所进步实现突破。”

来自新疆伊犁师范大学的藏族诗人薛菲出生在青藏高原,在藏地甘南度过童年和少年。她曾作为学员参加过鲁迅文学院首届文化润疆班,开始写诗是到新疆伊犁后。2018年全覆盖驻村工作让她对边疆村庄有了切近的生活体验,阅读到新时代新农村人的喜怒哀乐。“写诗,就是让在两块土地上的人生活在同一页纸上。尝试用语言打通路途,盼望诗能如一列直达的火车,在甘南和伊犁两块土地之间穿梭,运载冰雪、阳光、土豆、青稞、油菜花、黑蜂蜜、薰衣草。”这次培训中,最打动薛菲的是各民族作家对文学共同的热爱,“我们或许使用不同的语言,但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相通的。真正的共同体意识,不是要消弭差异,而是让各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共同绽放。”

陈亚军在总结发言中谈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少数民族文学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重要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近年来,中国作协提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民族文学》杂志社持续发现、挖掘和推动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具有大气象作家的少数民族精品力作。陈亚军以两部作品为例,满族作家伊尔根长篇小说《春山》(原名《宝山故事》),刊发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4年第9期,初稿虽思想深刻,在题材选取和主题表达上并不成熟,为了不错过一部好作品,陈亚军邀约作者到杂志社面对面沟通交流,耐心探讨并提出修改建议。历经结构调整和艺术润色两轮打磨,终于完成并入选2025年第1期“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 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长篇小说《赛坎的老风口》刊发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第6期,原本是中篇体量,编辑认为内容扎实,表现了自然生态与人文传统的交织,经修改扩容成一部关于历史记忆与山乡巨变的长篇生命史诗。“民族文学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焕发出生生不息的韧性与活力。少数民族作家更应加强理论修养,提升文学素质,在开拓视野中积极呼应时代课题,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文化责任,书写新时代民族文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