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慈欣现象”只是科幻腾飞的开始
科幻破圈的重要标识 从2019年因《流浪地球》的成功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到2023年《流浪地球2》不负所望地再次呈现中国科幻电影的长足进步,以及电视剧《三体》精彩演绎了科幻作品的内核和精神,科幻近年来成为中国文娱生活的一大热门元素。
2023-06-02
-
ChatGPT来了,作家还有护城河吗?
未来应该会有不同的科技公司为作家提供人工智能私人订制的写作助手,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数据喂养和调教这个助手,形成一种共生的创作关系。
2023-06-02
-
未来,或许要以“幻”为镜
近年来,文艺界不断繁荣的科幻、魔幻、玄幻、“悬幻”等创作及影视产业化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2023-05-31
-
科幻何以启示时代
10余年来,宋明炜教授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开掘华语科幻的潜力,探寻科幻文本内外的阐释空间,在理论研究与作品编译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
2023-05-31
-
GPT时代的创意写作
AI帮我击败莫言? 最开始的时候,排名第一的是莫言发表在《十月》杂志上的小说《等待摩西》。
-
科技体验、科幻写作与即将到来的后生命
我开始写作时,并没有想过我有一天会写科幻小说。
关键词: 科幻写作2023-05-22
-
面向未来,培植科幻文学肥沃土壤
中国科幻文学,九重气象已成春。
关键词: 科幻文学2023-05-10
-
中国科幻:进入新纪元 塑造新格局
从《三体》到《流浪地球》,从科幻文学到科幻影视,21世纪以来,优质国产科幻文艺作品由少到多,科幻创作者群体不断扩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式科幻叙事新话语逐渐形成,这些都说明“中国科幻新纪元”已经到来。
-
中国科幻的历史意识
主持人:姜振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专职博士后) 与谈人: 宝树(科幻作家、译者,北大博古睿研究中心学者) 范轶伦(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推想小说与科学文化”项目博士候选人) 姜佑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 录音整理:黄宇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 主持人语: 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杂志的广告中提出“哲理科学小说”,而后在出版时直接采用“科学小说”的概念。
-
科幻文学的匠心之作
从事科幻文学创作30年来,作家王晋康先后推出了《生命之歌》《古蜀》《水星播种》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幻小说,题材涉及生物科技、宇宙探索、时空旅行等等。
关键词: 王晋康2023-04-14
-
新时代呼唤更多原创科普精品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100部(套)作品榜上有名。
关键词: 科普2023-04-11
-
美国科幻作家塞缪尔·德拉尼访谈
Q 你将科幻描述为一种处于边缘地位的副文学(paraliterature),它与主流文学的关系是什么?近十年来,科幻似乎越来越被主流文学所接受,你是否感觉到有此变化? 答:我在过去的十年里没有做充足的阅读,所以无法对这十年来科幻的变化情况做出明确的陈述。
-
哲学寓言、想象神话和美的创造
有谁还认为科幻文学就是纯粹展示科学浪漫幻想、叙写科学奇迹的文学体式么? 事实上,目前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夫人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就不是一部单纯描绘科学幻想的作品。
2023-04-06
-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网络科幻小说
网络科幻小说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审美艺术实践同现实世界的科学技术突破、世俗日常生活经验、未来世界想象以及超验性的“他者叙事”无缝对接,构建了兼具中国文化特色与现代生活价值的“中国式科幻”审美话语范式系统。
-
以科幻书写人间真理
作家李门在80岁高龄推出的长篇科幻小说《神秘逝者的诤言》(作家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独特的艺术世界,引领读者抵达惯常生活中难以想象和抵达的世界,其所呈现的深刻的哲学意蕴、奇异诡谲的想象和美学创造,让人读来有“震惊体验”。
-
《流浪地球》中的科学启蒙话语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无疑是2023年春节档的话题之作。
-
科幻与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2017年1月29日下午两点,在宁波一家野生动物园里,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老虎伤人事件。
关键词: 《掠过城市的弓形虫》2023-03-24
-
如果我们被控制了怎么办?
很难想象萧星寒的《掠过城市的弓形虫》是2019年早些时候写的。
关键词: 《掠过城市的弓形虫》2023-03-24
-
试析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家形象书写特征
科幻小说往往涉及科技想象,科学家形象兼具科学话语层面和文本功能层面的多重作用,也因此成为科幻小说中最普遍的人物类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为科幻文艺提供科学支撑
科幻影视改编要将观众熟悉的、认可的、可辨识的科学元素融入创作,向观众提供一条可以进入作品的路径。
关键词: 科影融合2023-03-21
更多
温新阶:在生活的湖底采撷珍珠
“故乡,不是一个僵死的概念,她是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土地。因为有了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创造,才让这片土地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沉沦。”
更多

重读《风云初记》:孙犁与“革命现代性”
晋察冀抗战是孙犁的文学“起点”与“原点”,是他的“回心之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