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创作新气象:媒介参与和深度追求
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现状和发展态势?在我看来,一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新媒介技术的充分介入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文学生产、传播和评价全流程,文学观察增加了新媒介这个重要维度。
2024-12-04
-
当代学科生产与民间文学的发展自省
内容提要 检省中国学术共同体在百余年学科发展进程中自觉建构的史谱与成果,可以清晰发现,中国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常态化地呈现出附着性的特质。
2024-12-03
-
新质生产力与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更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2024-12-03
-
在文明互鉴中挖掘古典学的现代智慧
习近平主席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明确提出,古典文明群星璀璨,不断滋养和启迪后世。
2024-11-26
-
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二者分别对应“现代化”和“中国式”。
2024-11-25
-
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古典学
在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举行之际,习近平主席发来意旨深远的贺信,对古典学的衍化方向作了高屋建瓴的定位,并从世界文明演进和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发展古典学的意义。
2024-11-21
-
人民至上——浅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4-11-19
-
自主原则与原创精神——构建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论自觉
内容提要 体现自主原则与原创精神的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现在亟需实践论的自觉。
2024-11-19
-
历史:文学批评通向公共阐释的桥梁
摘要:文学批评公共性的前提与结果,都和历史息息相关。
2024-11-17
-
文学批评的历史化与当代性
摘要: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出现了历史化的潮流。
2024-11-15
-
文学创作助推方言保护
中国语言资源丰富,方言众多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024-11-14
-
文明互鉴 汲古启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2024-11-13
-
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
摘要:在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中,部分批评家为追求批评的科学性与实证性,不仅以史料崇拜遮蔽作品这一批评对象,而且还以朴学情结驱逐个人情感,由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主观阐释的随意性,但文本缺位与情感退场,却让文学批评陷入了伪历史主义批评的泥淖。
2024-11-11
-
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的问题指向与方法创新
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层面上探讨中国文艺评论话语自主建构,既是一个时代话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学术任务。
2024-11-11
-
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已多有讨论。
2024-11-10
-
游戏化:数字时代创作与批评的交互
数字时代技术与媒介的影响日益增强,从最初的星星之火逐渐而成燎原之势。
2024-11-08
-
袁济喜:从传统诗文评到当代文艺评论
诗文评植根于古老的中华学术文化土壤中,是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形态,包括对于具体作品的评论与文学理论的阐述等等,富有民族文化特点,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与知识体系,与现代文艺学可以互相发明。
2024-11-07
-
赵毅衡:建立一个“人工智能符号学”
摘 要 人工智能的超速演变,不久就将替代人类智能主导当代文化。
2024-11-06
-
中国自主文艺评论话语知识体系建构的元理论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引领与支撑作用,党和国家就文艺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2024-11-06
-
深怀热爱 深深扎根
核心阅读 新时代文学传承赓续着深入生活、到广阔的人民生活中去的文艺传统。
2024-11-05
更多
历史细微处,半世纪的普通人生活
许子东、叶兆言对话录
更多

闻一多放暑假写出了《二月庐漫记》
1912年秋,闻一多以复试鄂籍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更多
散文 | 全家垭口
全家垭口,距离那时我当教书匠的那个云集乡初级中学很近,距离云集场街上就更很近啦!沿着岔路口进来的那天支公路走出去,如果步行快一点,7分钟左右就到了。在云集乡初级中学当教书
散文 | 岁月里的漂泊与眷恋
偶然读到一位文友写的:“在北京的时候,总是想着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又时不时想起曾待过多年的北京。”这话像把旧钥匙,“咔嗒”一声开了记忆的锁,那些漂泊和眷恋的零碎事儿,就
散文 | 四季清
本文以作者所在校园的“子衿湖”为核心意象,深情描绘了湖周四季流转的动人景致(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秋之静美、冬之素洁),并记录了自身在此间的观察、感悟与心路历程。从为写《子
散文 | 京城印象
这篇散文成功将北京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精神场域 —— 城墙不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是 “历史的榫卯”;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 “精神镜像”。润色后的文本以诗性语言为
诗歌 | 无水之海(长诗节选1——5节)
在无水之海 站起的人,有着青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