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

      摘要:文明的发展同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转换几乎是同步的。

    2024-06-23

  • 吴飞:向下超越的鬼眼

      汪晖先生《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三联版跋题为《鲁迅与“向下超越”》,文中谈到,伊藤虎丸先生本来不知如何理解鲁迅的超越力量,而在读了《死火重温》一文之后,“终于可以确认鲁迅的世界里的确存在着一种超越性的视角——但与基督教的向上超越不同,鲁迅向下——即向‘鬼’的方向——超越”。

    2024-06-18

  • 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4-06-17

  • 伍明春:探索文学文本解读学的中国路径

      摘 要:孙绍振的文学研究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独树一帜,其中的文本批评尤其突出,体现了孙氏敏锐的艺术直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凸显孙绍振文学研究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024-06-16

  •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理论总结和智慧结晶,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24-06-13

  • 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

    2024-06-12

  • 努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提出标识性概念既是思想理论创新的条件,也是创新性思想理论的标志。

    2024-06-12

  • 202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摘要:本年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虽然整体略显平淡,但平淡中也不乏亮点,特别是体现出一种回到马克思和关注现实的执拗精神。

    2024-06-11

  • 大文学观视野下的地域文化意义

      摘 要 “大文学观”是一种世界性的视野,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跨地域的文学研究路径。

    2024-06-10

  • 追寻“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精神根脉

      每一种文化生命体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2024-06-10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觉

      文明的形成发展与文化创造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2024-06-10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与百年变局相交织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思想内涵和重大理论成果。

    2024-06-05

  • 新时代山乡巨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面镜子

      现代以来,中国的乡村发生了数次巨大变化,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作品,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是最根本的巨变,但尚未得到充分的书写。

    2024-06-05

  • 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6月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4-06-04

  •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从举世瞩目的考古现场,到昆曲舞台上的经典演绎;从弥漫着人间烟火气息的古街区,到跨越国界的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这些鲜活的情境中,汲取着激昂向上的力量,共同绘制着当代中国生动立体的文化长卷。

    2024-06-03

  •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命题,并将其作为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4-05-23

  • “两个结合”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2024-05-15

  • “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的学理创新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的新概念,形成了构建和坚定当代中国文化自我的新理论,这一理论具有多方面的学理创新。

    2024-05-11

  • 科技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从它诞生起,就不是一套一成不变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体系,而是持续地存在于文艺实践中、参与到文艺实践中,并随着特定时代文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面临着新问题,完成着新任务,担负着新使命。

    2024-05-10

  • 新质生产力召唤劳动审美新格局

      “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命题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也为文学创作开拓劳动审美新格局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有力的召唤。

    2024-05-08

原创推荐更多

散文 | 全家垭口

全家垭口,距离那时我当教书匠的那个云集乡初级中学很近,距离云集场街上就更很近啦!沿着岔路口进来的那天支公路走出去,如果步行快一点,7分钟左右就到了。在云集乡初级中学当教书

散文 | 岁月里的漂泊与眷恋

偶然读到一位文友写的:“在北京的时候,总是想着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又时不时想起曾待过多年的北京。”这话像把旧钥匙,“咔嗒”一声开了记忆的锁,那些漂泊和眷恋的零碎事儿,就

散文 | 四季清

本文以作者所在校园的“子衿湖”为核心意象,深情描绘了湖周四季流转的动人景致(春之生机、夏之热烈、秋之静美、冬之素洁),并记录了自身在此间的观察、感悟与心路历程。从为写《子

散文 | 京城印象

这篇散文成功将北京的物理空间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精神场域 —— 城墙不再是分隔内外的屏障,而是 “历史的榫卯”;颐和园不仅是皇家园林,更是 “精神镜像”。润色后的文本以诗性语言为

诗歌 | 无水之海(长诗节选1——5节)

在无水之海 站起的人,有着青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