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率先在平郊组建抗日军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除了29军在正面战场奋起作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也于1937年7月22日迅速在平郊成立,这支平郊第一支抗日武装,就是国民抗日军。
如今,在百望山森林公园天摩沟腹地,建有一处黑山扈战斗纪念园,用生动的碑文与浮雕,向我们讲述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抗日军曾在这里与日军正面交锋,击溃日军炮兵中队,缴获部分枪支弹药,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国民抗日军部分领导人合影(1937年)
组织者源于“学生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东北大学学生高鹏、纪亭榭在抗日救国会领导下,创建抗日救国学生团。1932年,高鹏、纪亭榭、苗可秀、赵侗等人在辽南组织抗日救国会与学生团,促进各部抗日义勇军联合抗日。1933年,苗可秀、赵侗等人从中分出一部分力量,创立少年铁血军,由于成员大都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大家称之为学生军。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战斗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面对日军的集中围剿,抗日队伍顽强反击。但力量悬殊太大,境况越发艰难。纪亭榭来到北平,住进西单皮库胡同奉天会馆。1935年6月,苗可秀牺牲,赵侗带领学生军苦苦坚持一段时间后,也辗转流亡至北平。
1937年初,高鹏、纪亭榭等受各地抗日爱国运动影响,秘密筹划组建抗日武装队伍。“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高鹏等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属东北工作特别委员会(以下简称“东特”)支持下,积极筹备组织武装。
经昌平瓦窑警察所所长鲍旭堂介绍,高鹏等人了解到昌平西部五峰山下的白羊城村是一个合适的地方。白羊城村地处交通要道,村民为保卫家园组织了保卫团,拥有一定武装力量。保卫团团总名叫汤万宁,高鹏辗转结识了汤万宁及其子汤玉援,晓以抗日救国大义,动员汤氏父子共同组织抗日队伍。
7月20日,高鹏、赵侗等人取走藏在清华大学学生、地下党员沈海清宿舍的枪支后,与战友按计划分头行动。除纪亭榭留在城里继续想办法买枪外,其余20多人分成两组出城到白羊城村。
当晚,他们来到白羊城村汤万宁家中,双方共有二十多支枪,人多枪少。鲍旭堂提议到瓦窑警察所去拿枪支弹药。7月21日,按照商讨的办法,成功收缴了瓦窑警察所的枪支弹药。
7月22日,在白羊城村关帝庙前的空场上,国民抗日军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北平郊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赵侗联系张希尧(东特的负责人之一)争取支持。张西尧向书记苏梅汇报后,东特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立即在平绥平津以东地区开始着手组织抗日义勇军,准备进行艰苦的游击战争”的指示,联合中共北平市委,派沈海清、汪之力、张如山、史前进等人到国民抗日军后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
队伍在壮大,需要更多的武装和粮食。抗日军得到一条重要情报,北平德胜门外的河北省第二监狱,关押着七八百名犯人,其中有几十名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仅有少数狱警看守。高鹏、纪亭榭等人决定乔装奇袭第二监狱。
8月22日晚,国民抗日军20多人谎称“皇军城防队来查监”,冲进监狱,收缴了狱警的枪支,释放了被关押的同胞,其中包括一批共产党员,如李大钊的侄子李海涛、河北省磁县农民暴动领导人唐洛寿等。这些重获自由的人们追随国民抗日军转移到铁狮子坟的树林里。在这里,国民抗日军欢迎大家加入队伍。这次行动还缴获“马枪二十九支,套筒枪十支,轻机关枪两架,捷克式枪四支,勃朗宁手枪一支,子弹共三千余粒”。
奇袭第二监狱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北平同胞的抗日热情。城内的爱国学生、知识分子积极报名参加国民抗日军,一些与部队分散的29军士兵、冀东保安队的士兵也加入进来。国民抗日军的力量很快就壮大到1000余人。
“红蓝箍”成为标志
由于部队成分复杂,国民抗日军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基层领导把增人增枪视为首要目标,不服从统一调动,造成恶劣影响。为加强纪律建设,保证队伍的纯洁,东特派焦若愚、陈大凡、林必宜帮助国民抗日军加强思想教育、整顿纪律。
1937年9月5日,在北平西北郊苏家坨三星庄村召开国民抗日军全体军人大会,通过了汪之力起草的“全军约法”。大会还选举军政委员会,任命司令部组成人员,建立3个总队。在全体军人大会上,正式打出了国民抗日军的旗帜,并向全体战士发放红蓝两色的袖标。袖标红色在上,表示战斗;蓝色在下,代表祖国河山,象征着用战斗打败日本侵略者,恢复祖国大好河山。从此,“红蓝箍”的称号在平郊群众中逐渐打响。
在部队党组织建设逐步完善的基础上,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正式成立党的队委会,并在各总队下设党员小组。根据当时斗争形势需要,党组织和党员身份均处于秘密状态。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同时深入做好基层官兵的思想教育工作。
百望山南麓的黑山扈地势险要,背依群山可作退守,前扼平西要道,对北平城形成战略威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开完全体军人大会两天后,国民抗日军获知黑山扈一处外国人建筑藏匿武器的消息,决定设法获取这些武器,壮大战斗力量。
9月8日,天蒙蒙亮,国民抗日军穿过高粱地,悄悄爬上百望山天摩沟,包围了该处建筑。利用山梁上的旧碉堡作为掩体,构筑起机枪阵地,严密监视北平城至温泉、南口方向的通道。国民抗日军战士在地下室起获了存放的枪支,不过,外国人趁着战士们没有注意,偷偷给日本人打电话通风报信。
日军以为我方人数不多,仅派出一支小部队前来,遭到国民抗日军迎头痛击,当即击毙二十多名日军。日军暂时退却,并遗弃了一具距离阵地稍远一点的尸体。刘柏松看到日军丢下的尸体上还有枪支,便自告奋勇要把枪取回来。刘柏松曾是29军士兵,是国民抗日军把他从监狱营救出来的。在火力掩护下,他手持破旧不堪的老式枪,顺着山沟爬过去,拿到枪支,解下子弹盒,顺利回到我方阵地。这是国民抗日军第一次直接从日军手里缴获三八式步枪。
在日军大批援军赶来时,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国民抗日军向西南方向转移。令人痛惜的是,大队长杜雄飞在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壮烈牺牲。
这是国民抗日军与日军第一次正面交锋,《救国时报》两次报道了国民抗日军袭击河北省第二监狱和黑山扈大捷的消息,并发表评论:“日寇虽已强占北平及北方各地,并集中大军向南侵略,但实无法巩固其后方。只要我军能进行反攻,在北方游击队与北方民众响应下,必能消灭日寇而收复平津及一切失地。”
黑山扈战斗纪念园
逐步转为正规军
黑山扈战斗结束后,秋季到来,田里的庄稼陆续被收割,北平郊区秋雨绵绵,天气逐渐转凉,国民抗日军的活动环境越发恶劣。日军在遭受重创后,把国民抗日军视为心腹之患,处心积虑地谋划“秋季合围扫荡”,妄图一举消灭这支人民抗日武装。
国民抗日军已壮大到3000多人,相继转移到昌平西山地区、宛平县、斋堂、清水一带。1937年10月底,八路军总部派人将朱德、彭德怀亲笔签名的长信带给国民抗日军,信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的有关政策,以及建立根据地与进行游击战的方针,对国民抗日军的工作做了全面指示。队伍里的党员和积极分子也渴望能与党和八路军建立直接联系。经过艰难工作,国民抗日军决定派汪之力等3人和晋察冀军区一分区联系。经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同意,11月中旬,国民抗日军开赴蔚县,补充被服、弹药等。随后,又开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进行整训。12月25日,八路军总部批准国民抗日军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赵侗任司令员,高鹏任副司令员,汪之力任政治部主任,汤万宁任司令部参议员。
1938年1月,第5支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军事和政治训练,极大提高了部队素质,鼓舞了士气。4月下旬,第5支队返回平西接防;5月,攻克昌平,共俘获伪警察百余名、公务人员数十名,放出百余名被关押群众,“计缴……子弹10余箱,战马40匹。”有些被释放的人员和被俘的公务人员帮助扛运缴获的枪支弹药,到平西后还积极参加了八路军。
1938年7月,在“卢沟桥事变”爆发1周年的日子,根据晋察冀军区部署,第5支队袭击卢沟桥、宛平、石景山、香山等地的日伪军,用手榴弹连续炸毁石景山发电厂两台锅炉,使北平全城停电多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称赞这一战役“政治影响极好,枪炮声震动北平城内,电灯全熄,群众抗日情绪为之更有提高。感觉中国抗战不会失败的”。8月,经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批准,第5支队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第3团,成为当地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
国民抗日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大旗,英勇抗击敌人,逐步由人民抗日武装发展成八路军正规部队,为建立抗日根据地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