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入海的长笛”奏响新时代海洋诗歌新篇章 ——叶玉琳海洋诗集《入海的长笛》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2025年10月23日11:25

10月21日,由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中国作协诗刊社、福建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叶玉琳海洋诗集《入海的长笛》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黄国辉,《文艺报》总编辑刘颋,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岳雯,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福建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龚高健,福建省文联主席陆开锦,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东河,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林秀美,宁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其辉,宁德市文联副主席、闽东诗群诗人刘伟雄出席会议。谢冕、吴思敬、张清华、耿占春、大解、罗振亚、树才、胡弦、何言宏、敬文东、杨庆祥、王国平、陈培浩、王士强等诗人、批评家以及《入海的长笛》作者叶玉琳、责编王成晨参会研讨。会议由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主持。

研讨会现场

吴义勤在致辞中表示,叶玉琳是当代极具特色的女性诗人,也是“闽东诗群”中成就突出、风格鲜明的代表性诗人。她的海洋诗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诗歌领域的生动实践,是对新时代文艺深入建设和改变人民生活的生动诠释,展现了“闽东之光”的独特风姿。数十年来,叶玉琳扎根闽东这片山海相拥、人文深厚的土地,既以深情凝望描摹乡土风物与日常生活,饱含温度与烟火气,又以敏锐目光回应时代变迁与历史波澜,呈现开阔的精神视野与深刻的思想力量,逐步形成独具魅力的诗歌世界。《入海的长笛》是她近年来的潜心之作,集中体现了她在艺术上的新探索与新境界,蕴含鲜明的“闽东印记”。闽东的自然格局与民俗风情,以及这片土地世代传承的向海精神,在她笔下化为灵魂的纹理。在《入海的长笛》中,叶玉琳对地域文化的开掘更为深入和自觉。她不止于描绘海洋的风情表象,而是试图穿越波涛,深入历史与文化的肌理,去触摸和呈现支撑闽东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时代为文学提供了宏阔背景与丰厚滋养,也呼唤与时代气象相匹配的精品力作。接下来,希望诗人继续心怀复兴使命,书写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攀登艺术高峰;坚定文化自信,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何向阳与叶玉琳在1996年曾一同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诗丛,当时两人在北京相识,可谓一见如故。此次再见,叶玉琳携新诗集《入海的长笛》回到读者面前,让人欣喜。何向阳谈到,叶玉琳的写作厚积薄发,常在情感与体验真正沉淀后才动笔,近年作品呈现爆发之势,许多诗写于2023至2025年,这显示出她再次找到创作的精神原点。闽东山海相依,诗人的人生经验也与海洋相连,“女性写海”在叶玉琳身上格外契合。在中国诗歌传统中,男性书写大海的例子众多,格调往往宏阔、沧桑;而叶玉琳呈现了不同——具有柔性、情感与生命温度,却并不单薄。她在诗中写出了多重之海:既有先民之海,历史之海、时代之海,也有百姓之海、母亲之海,最终汇入生命之海。她描写海边的小人物,也书写母亲与自我,将个人生命、家族记忆与时代精神相互交织。《入海的长笛》中的“入”,指向一种主动进入更宏阔生命海洋的姿态,而“长笛”则象征诗人个体的声音,其音符虽细弱,却与历史、时代与自然的大海同在,于其中回响,凝结成精神与情感的珍珠。

龚高健表示,福建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文脉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之称。闽东,更是人文荟萃之地,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近年来,“闽东诗群”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要地域性创作群体,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在全国诗坛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作为“闽东诗群”的重要代表诗人,一直以来,叶玉琳的诗歌创作都备受关注,《入海的长笛》正是她多年创作经验的沉淀与总结,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李东河谈到,中国是浸润千年诗意的国度,福建则是一片被海洋润泽的“诗之沃土”。在“闽派诗歌”中,“闽东诗群”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海洋气息,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脉。作为“闽东诗群”的代表性诗人,叶玉琳新作《入海的长笛》,恰如书名所冠之长笛,吹奏出海浪奔涌的壮阔、渔民劳作的沧桑,流淌着对生命本质、自然规律与时代变迁的深邃思考。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叶玉琳是新时代海洋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海洋诗歌超越了传统田园牧歌式的风景描摹,提升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态诗学。诗人明确意识到,诗歌应“承担起生态启蒙的社会责任”。在她的视域中,大海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关乎人类命运的生态系统。叶玉琳极具语言自觉,深谙“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并致力于打破传统海洋诗的固有范式,让笔下的“大海”形象从“地理写实之美”转化为一种“与我有关的、崭新的、独创性的语言风景”。 她是“海的女儿”,她的写作是一次次精神的“入海”。她的诗歌,是生命与海洋同频共振的产物,既扎根于闽东大地具体的生存经验,又超越了地域限制,触及人类关于存在、生态与文明的普遍性思考。

岳雯谈到,叶玉琳成长于这片向海而生、因海而兴的福建大地,是“闽东诗群”的杰出代表。她长期耕耘海洋题材,在当代诗坛开拓出独特而亮丽的创作风景。《入海的长笛》入选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不仅是其诗歌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福建海洋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诗集中波涛、月光、滩涂、送船等意象,浸润着鲜明的地域气息与生活肌理。然而,诗人的书写并未止于风物描摹,而是以海为通道,将细腻情感、家族记忆、地域历史与对生命起源、人类命运的深邃思索层层展开,拓展了当代海洋诗歌的精神维度与艺术表现力。诗中的“长笛”既是抒怀媒介,更象征悠远而具有召唤性的诗意声音。

研讨中,诗人、评论家一致肯定了《入海的长笛》的文学成就,认为诗人以30余年的持续写作,构筑了当代汉语诗歌中稀缺而独特的海洋书写范式。其海洋主题既来源于闽东在地生活经验,又超越地域,将个体命运、时代气象与人类情感联结在更辽阔的精神空间之中。这一新的写作尝试,填补了汉语诗歌在“海洋叙事”维度上的空位——相较于西方自荷马以来延续不断的海洋传统,中国诗歌多扎根于陆地文明,而诗人的创作突破长期缺位的叙事领域,让汉语重新获得海洋经验,具有诗歌史意义上的拓疆价值。

与会者指出,诗人的文本呈现出鲜明的“真、善、美”诗学品格,其写作根基来自真实生活与海边群体的生存现场,善于发现人性光亮与精神力量,并以富于象征与抒情品质的语言构建审美世界。相较于传统陆地叙事或符号化的海洋意象,她以细微入手,在女性视角、渔村风物、家族生命史与海洋精神之间,建立了真实而可信的情感逻辑,体现了诗歌与生命经验相互生成的关系。就艺术技法而言,其诗歌具有语言明丽、意象丰沛、情感内敛深沉、象征与现实交织等特征,能够在宏大与微小之间游走,以“涓涓细流式的抒情”抵达海洋的哲学层面,使诗歌具有耐读性与再阐释空间。

叶玉琳向在座各位表示了真挚的感谢,对她来说,写诗就是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创作《入海的长笛》时,她总想试着往前多走一步:不再把海洋当作遥远的风景画,而是让它成为有体温、有呼吸的生活现场。她的诗歌,就是想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里,人与海洋这份深沉的纠缠,一字一句地写出来,让笔下的“大海”,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带着她的个人体温、能与读者共情的独特语言世界。

计蕾(右)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叶玉琳(左)捐赠诗集

会议现场,计蕾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叶玉琳捐赠的诗集《入海的长笛》入藏。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