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苑楠:写下不断变换的生命姿态
写作《逃亡》的过程对我而言,是对生命姿态的一次反思,也是一次对心灵的治愈。
2024-06-12
-
李云雷:每个人都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后街的鸽子》主要写一个孩子和老人之间曲折而微妙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冰雪消融生机盎然的时代气息。
2024-06-12
-
水 鬼:出神的时刻
写《古典夜生活》时,我的想法就是写一组以古人夜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正如我之前别的小说,比如以食材为题材写的一组小说。
2024-06-12
-
李知展:文学或写作,正是一场精神还乡
李知展长篇小说《芥之微》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 1 如顺利出版的话,这是我的第6本书。
2024-06-12
-
作家该写什么样的乡村?
我一直在考虑,作家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认识和理解,到底还有没有提高的空间。
2024-06-12
-
郭文斌:长成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树
如果说《中国之美》是一棵树,那么它是在激励中长成的。
2024-06-11
-
董夏青青:爱的代价
前段时间上网看到一段对谈,受访者是我母亲那个年代很受欢迎的偶像——费翔。
2024-06-10
-
蔡崇达:我们便是彼此的故乡
“你们作家是干吗的?” 这个写在《台风来了没》里的疑问,便是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追问。
2024-06-10
-
苗炜:关于《主人翁》
家里请保姆照顾老人,保姆却杀掉老人,这是十来年前的社会新闻,发生在南方某省,我看到这新闻时很震惊,跟朋友聊起,朋友说,这要是放在韩国,能立刻改编成一个电影。
2024-06-05
-
故事与人物相辅相成 ——《擂鼓墩》创作手记
我曾应约为曾侯乙编钟写了一部非虚构作品,即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曾侯乙编钟那些事》。
2024-06-05
-
郁小简:一个盲人需要阳光吗?
《小说月报》是我从读书时候就非常喜欢的杂志,那时候只要进城,我都会去报刊亭买一本《小说月报》,它是我人生中接触的第一本文学期刊,很珍贵,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那些杂志。
2024-06-04
-
尹学芸:被牵挂的人物和土地
故事放在村里,叫乡土叙事,这是约定俗成。
2024-06-04
-
艺术创作的自觉源自遵循内在规律
对于艺术,人们历来持有不同的理解,认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是思想的显现,是情感的表现。
2024-06-04
-
王洁:废土之上,文明犹如越冬的种子
几年前,我正在为我的小说《游隼女王》构思续集,却久久没有灵感。
2024-06-04
-
东江岸边的活力之城
2013年夏,我租住在广东东莞一栋电梯公寓十六楼的一间小屋内。
2024-06-02
-
范小青: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看到有一个A说,她的一个朋友B,但凡听她说了什么事情,比如去了哪里旅游,比如购买了什么物品、结识了什么人物,过一阵,B就会把这些事当成她自己的事再反过来说给A听。
2024-05-30
-
曾攀:文学镜像——万物自有形态
一 博尔赫斯在《博尔赫斯和我》一文里,呈示了一种自我的对照甚或对峙,那个蜚声于世的博尔赫斯与当下平凡无奇的叙述者之间是若即若离的镜像关系。
2024-05-30
-
《琥珀》:向内拷问,强身固本
坦率地说,《琥珀》是一次在场及物的写作,它进入自己的生活现场,写了感同身受的东西。
2024-05-30
-
余启凡:似乎无事发生
十四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呢? 上学,写作业,若有似无的动情,青春期的尴尬,惹过一些麻烦,幸好不太严重,总能蒙混过关。
2024-05-29
-
《忧愁河上的桥》:生命河上的那座桥
《忧愁河上的桥》最初萌芽在1998年的深秋,在北京华北大酒店大堂的咖啡座,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建议我写一个第四类情感的故事。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