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戏为媒,让世界彼此聆听
第七届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开幕式晚会现场表演。
2025-11-25
-
160岁“梁陈”组合惊艳戏迷
京昆合璧《乌龙院》日前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83岁的梁谷音(左)与77岁的陈少云同台表演。
2025-11-24
-
布莱希特只是在“假装”娱乐观众
作为一位在《戏剧小工具篇》里宣称“使人获得娱乐,从来就是戏剧的使命”的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应该乐于见到今天的观众将《三分钱歌剧》视作一部充满通俗娱乐气息的德语音乐剧。
2025-11-24
-
向平凡的伟大致敬
话剧《大漠日记》剧照 牛小北 摄 向平凡的伟大致敬——这是我在创作话剧《大漠日记》的过程中,一直萦绕在心中的感动和初衷。
2025-11-24
-
长河流水 泽被后世
歌剧《小二黑结婚》剧照 中国歌剧舞剧院供图 歌剧《白毛女》剧照 中国歌剧舞剧院供图 经典复排是专业文艺院团艺术生产中的应有构成,是剧院业务建设、人才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形成和保持一个剧院艺术风格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让经典作品焕发生命力的一种活态传承。
2025-11-24
-
真相若仍在迷雾中 回望就更加必要
《农庄馆客人》 以“扶摇”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在保持专业性、国际性、当代性的同时,综艺的加持、戏剧孵化单元“起跑戏剧”先剧本围读后演出的新玩法,变相拉长了今年戏剧节的时间周期,令其出现长尾效应。
2025-11-21
-
我们与恶的距离 使人惊醒使人自省
摄影/王犁 《理查三世》 摄影/Arno Declair 这十余年间,众多世界当代剧场作品来华巡演,让中国观众的戏剧美学观念悄然革新。
2025-11-21
-
在对传统的回望中创新发展
《胭脂》是越剧名剧,自1962年创排以来常演不衰,且被豫剧、黄梅戏、秦腔等剧种移植,足见生命力旺盛。
2025-11-20
-
《双蝶扇》美在何处
11月15日晚,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获奖名单揭晓,其中,闽剧电影《双蝶扇》因摘得最佳戏曲片大奖而受到广泛关注。
2025-11-19
-
话剧《北上》:大运河畔的寻常市井与百年兴衰
由中央戏剧学院和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创演的话剧《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北上》。
2025-11-19
-
为什么是这些作品赢得文华大奖?
日前,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正式揭晓,涵盖戏曲、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杂技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的15部佳作脱颖而出。
2025-11-19
-
当古典音乐遇到二次元世界
散爆网络与上交联合呈现《人形与时光曲》“少女前线十周年纪念盛典”。
2025-11-18
-
布莱希特戏剧《三分钱歌剧》:当代手法创新展现经典魅力
说起布莱希特,爱好戏剧的人无不知其大名,这一次,北京观众得见其戏剧原汁原味的风采。
2025-11-18
-
水墨清风染出姹紫嫣红
舞剧《牡丹亭》剧照 张曦丹 摄 经典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
2025-11-17
-
经典剧目复排与时代审美需求
话剧《风雪夜归人》剧照 王小宁 摄 2025年堪称舞台剧经典复排的红火之年,那些留存在人们美好记忆和日常念想中的剧目,如今又可以成为跃动于现实中的艺术享受,怎能不令人由衷欣喜。
2025-11-17
-
艺术节“自定艺”:向沉浸式剧场发起挑战
成年观众能不能在表演区域随意走动?大量运用声光技术的“无情节”表演,该出现在美术馆还是剧场?观众看到“带有真人表演的装置作品”,还是“以大型装置作为舞美的特殊表演”?这些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创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带给观众的开放式挑战,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作为全世界文化创新的竞技场,让观众也投身这场艺术家的创作风暴。
2025-11-14
-
从水乡到世界的戏剧之路
今年,是乌镇戏剧节的“本命年”。
2025-11-14
-
用评弹,对话“看不见”的真实
近年,孙甘露小说《千里江山图》被改编为舞台剧、影视剧等不同形式,从立体化的视听层面让更多人感知文学的魅力。
2025-11-14
-
并非每部茅奖小说都适合舞台
当下剧坛,改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方兴未艾。
2025-11-13
-
我时常觉得,那个宝玉就是我自己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我有幸因越剧《我的大观园》,获得第十八届文华奖·表演单项奖。
2025-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