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剧目复排与时代审美需求
话剧《风雪夜归人》剧照 王小宁 摄
2025年堪称舞台剧经典复排的红火之年,那些留存在人们美好记忆和日常念想中的剧目,如今又可以成为跃动于现实中的艺术享受,怎能不令人由衷欣喜。话剧方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骆驼祥子》《风雪夜归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物理学家》《死无葬身之地》等中外话剧代表作,以新阵容的精彩表现再次点燃了观演热情;歌剧方面,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原野》《白毛女》以及中央戏剧学院携手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小二黑结婚》,每场演出均备受观众欢迎和好评;更有传统戏曲,例如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广西戏剧院的彩调剧《刘三姐》、北方昆曲剧院的《牡丹亭》《西厢记》等,每一个剧目新版演出都强烈吸引着新老观众。而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院团和机构,纷纷亮出看家好戏,为全国喜爱戏剧戏曲的人们打造了多彩纷呈的艺术盛景。
这一热潮的出现并非偶然,规划者的眼光和设想来自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需求。2023年,《关于实施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的通知》以文旅部艺术司文件形式下发,之所以得到了各地文艺部门的热切响应,因由大概基于激活保留的经典剧目的价值认同;对各艺术形式的演剧团队来说,是对内生动力及时有效的发动:一是可以擦亮自身的艺术标识,以此焕发剧种的生机活力;二是能够发现、历练、传续演艺人才;三是可望扩大经典影响并在当下流量份额中参与大众审美的健康建构。
所有经典都蕴含人类共同价值、共通情感、共识伦理,而复排又都体现着对经典的当代体认、当代趣味与当代表达。无论向大众如何宣示“精准复刻”,也因为表导演和情境条件并非“当年”的轮换,其效果自然在时下生发,其内蕴必然由今人感受。这不仅仅表现在剧团原有保留剧目曲目的复排上,对经典的当代改编创排,也是同样道理。例如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经由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昆曲青春版,多年来久演不衰,而新近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制作的话剧《牡丹亭上三生路》,则让《牡丹亭》的戏剧气质具备了更富感染力的气场,古代故事与现代舞台发生诗意融合,人性梦境与人间现实达成情感交互,内心更易沟通,青春更为立体。
对演剧一方来说,清醒认知时代需求是一门必修课。经典复排亦步亦趋可能导致东施效颦。经典本身就是活态,一代代接受者在其核心价值之上代入自己的经验与梦想,演剧者当为更精深的经典之作的接受者,每次复排都应该在真切把握时代需求中完成对经典重塑的创新。
舞台剧创作表演的艺术完成度是首要因素,但是更深广的社会效果,取决于观众获得感的多重满足、喜爱度的持续叠加。若能效力拉满,也有助于减少人们对快餐剧“无饥而食、不渴而饮”的短暂沉迷。所以说,经典剧目复排,更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接受者一方,尤其要在普通观众的美好向往上面用心思考、用力对接。
首先是修养需求。并非走进剧场的每位观众都是专业人士,但一定是爱好者和意欲扩大认知圈层的心有情愿的爱好者。他们从经典作品的演绎中感受到根脉、事理、情愫的影响,便是修养需求获取了补充,精神力量得到了增强。
其次是艺术需求。戏剧是对世俗生活中高妙成分的提炼,也是对内心世界高雅旨趣的寻找,剧场是艺术人生艺术化的引领,舞台是艺术人生化的造影。经典在当代的表达,更有力也更直接地指向审美观的涵育,关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还有个关键点是沟通需求。这是一个信息发达因而更需深度对话的时代,经典之所以称其为经典,都因为它在时间长河中与无数读者、观众形成了对话关系,舞台剧经典复排应该找到的是与台下众生更深的默契、更久的交集。有效沟通,就是让观演“在一起”,成为互诉衷肠的共同体。
更重要的是信念需求。一辈辈接受者入戏于经典,除了映照日常,心中所信、行之所往与经典的精神指向必有一致处。经典剧场之门,朝着历史正途、人生正轨、精神正向敞开,真善美的追望者执信者走进来,经受广大又精微的艺术陶冶,带着理想的光热走出去。
在舞台剧领域,近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提出的“中国式演剧观”,代表了专业人士从“观演关系”这个关键点出发的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我认为这一概念有根脉有方向,一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之文艺发展观,二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时代需求观。它通过观演关系的深度重塑,融通两个基点,转换为舞台呈现、剧场效应,从而化为精神力量,充分满足人民审美需要,并以足够的容量和高超的质量,展现中华文化光彩、民族人格魅力和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从《北京法源寺》到《抗战中的文艺》《苏堤春晓》等常演常新、售票秒空的现象就是生动案例。
说到底我们还是要守正创新,守经典精神之正、创有效表达之新,这是时代所求人民所需,是包含经典复排和原创新作在内的中国舞台艺术作品的正道。
(作者系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