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仲呈祥: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品格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鲜明实践品格,首先强调文艺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不能“为艺术而艺术”。

    2018-01-16

  • 满目琳琅说故事 回眸一望见精神——电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见;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

    2018-01-14

  • 汉字创造性书写铸就翰墨风华——中国书法的人文历史观与开放包容观

      设计:蔡华伟 中华五千年文明,灿若星河。

    2018-01-14

  • 迎来艺术发展新的繁荣——2017年中国艺术发展概观

      2017年11月17日,一名幼儿园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在中国美术馆参观展出的吴冠中作品《根扎南国》。

    2018-01-09

  • 亲近传统如何避免附庸风雅

      一味消费传统文艺,易将传统文艺置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尴尬境地,败坏传统文艺声名,亵渎传统文艺尊严。

    2018-01-09

  • 科学与艺术拥有共同创意源泉

      我们一直讨论人性的永恒冲突,一方面是利己与有利于后代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利他与有利于群体的行为。

    2017-12-15

  •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基层文艺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7-12-04

  • 理解新时代中国艺术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理论,中国艺术(或文艺)的发展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召开(或自2013年)时起就已经置身于这个“新时代”了。

    2017-10-23

  • 开辟新时代文艺之路

      制图:蔡华伟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017-10-20

  • 让民间文艺回归生活

      近日,我与国际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一场座谈。

    2017-09-21

  • 做滋哺时代的“创客”

      最近,几个学艺术的小青年,在浙江富春江畔打造的“艺术民宿村落”,红遍了大江南北——上海、北京甚至国外的游客纷至沓来,如果是周末或节假日,不提前预订很难有床位。

    2017-07-24

  • “人生论美学”有利于实现中华传统美学的“两创”

      浙江理工大学金雅教授寄来即将付梓的《 “人生论美学与当代实践”全国高层论坛论文集》书稿,并嘱我为之作序。

    2017-07-21

  •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

      主持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话人:白 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评论家)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文艺理论家) 徐沛东(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家) 高希希(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导演) 核心阅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以产品形式进入市场,文艺工作者不应无视市场、拒绝市场,要认识到市场是文艺传播的重要途径,文艺作品可以借助市场机制更为有效地推向社会,更为充分地实现其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 ●市场具有唯利是图的特性,一味地迁就市场,随着市场大潮游走,就可能在追逐流行、追赶时尚中,走向见利忘义,趋于低俗媚俗,使艺术品应有的审美追求与精神追求被忽略、被淡化,最终沦为市场的奴隶 ●艺术品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个性化创造,依赖于个体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能对社会公众产生陶冶和提升作用,又是文化产业生产的商品,需要按市场规律去投资、营销和消费,满足公众的休闲娱乐需要 ●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固然不必轻易否定利,但也不能全然为了利,而是应当自觉地让利服从于义的导引。

    2017-07-18

  • 让文艺批评回归价值判断

      无 题(漫画)王建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文学艺术界在一定范围内衍生并流行着一种怪异现象,一些文艺评论家似乎成了亦真亦幻的魔术师,而文艺批评则变成“魔术师”手中把玩拿捏的道具,言谈间将各种虚华标签掷出,随意地把“一代巨匠”“艺术大师”“文坛新秀”“黄钟大吕”“精品力作”等贴在某些普通作家和平庸作品上。

    2017-06-29

  • 艺术发展到这一阶段,已经是对美的背叛

      ▲20世纪有人伪托17世纪维米尔而作出的同样风格的画,被学界认为是没什么价值的赝品。

    2017-06-28

  • 新型文化形态期待新型艺术思维

      “中国有没有自己的美学?如果有的话,我们的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理论体系的内涵、特质又是什么?人生论美学作为体现着中华文化特质的美学学说,需要我们发展和建构它的理论体系,在中西古今的融汇中,开拓对自然、人、艺术、生活中各种审美活动的研究,引领提升当下国人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情致。

    2017-06-23

  • 自信满满 小心翼翼

      对文物保护工作,我是个外行。

    2017-06-19

  • 以史诗品格铸就文化自信底蕴

      ●伟大的文艺作品,通过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形象折射出时代的沧海变革,揭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呈现出历史文化长河的流径 ●中国传统文人忧国爱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传统,构成了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中华文化的史诗品格 ●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会在史诗意义上刻画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足迹、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梦想,把时代英雄化为艺术形象,以此丰盈中华文化宝库并滋养民族的心灵和魂魄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主体对文化传统的深刻自省、清醒自觉和积极建构的基础上。

    2017-06-16

  • 忠实与发挥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当代文学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它厚重的内容、丰富的意蕴,既是其他艺术形式改编、移植包括再创作的丰富资源,同时也给改编、移植和再创造设置了难度。

    2017-06-09

  •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

      主持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话人:南 帆(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何 平(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核心阅读 ●文学是对中国经验的发现、总结、提炼,甚至是以审美的方式共同开创新的生活,缺乏创新精神的作家很难契合这个时代的特质 ●创新有不同的路径和方式,作家艺术家首先要有深刻的现实洞悉力和宽广的历史感,从而突破自己的拘囿去把握“必然性”,不能游离隔离在生活之外 ●文艺创新包含技术因素,比如表现方法、叙述手段、切入视角等等,但又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去理解文艺创新,事实上,文艺创新既是技术的更新,更是作家艺术家胸怀和创意的对接 ●古往今来的文学史早已证明,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可能只顾及所谓的语言与艺术形式,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思想内容,那些文质兼胜,既以文采引人注目,更能够“以文传意”,表达出深邃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方才称得上是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 张江: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奔腾向前、永不止歇,核心动力是创新。

    201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