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创作有“五忌”
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2017-05-10
-
资本裹挟下的“颜值刷屏” 其实只是一场“韩流”的复制
以近景别、高颜值为基础的拍摄主客体从头到尾都在展现朴灿烈灿烂的笑容与微微蹙眉的时刻,作为剧照的瞬间也许是上镜的,作为一场戏来说却只有台词,不见表演。
2017-03-30
-
如果靠脸就能获得高片酬 表演还有价值吗?
以颜值起步的张曼玉,在多年努力之后,凭借电影《阮玲玉》中的表演成为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2017-03-30
-
传承经典 栽柳成荫
国家京剧院“致春天”演出季之《柳荫记》—— 传承经典 栽柳成荫 像杜近芳、叶盛兰这样的艺术家,都是生长于乱世、成名于治世的,而其代表作品又是创作于盛世、流传于后世的。
2017-03-27
-
让庸常的生活闪烁出非凡的光芒
2008年的一个周日, 26岁的张大磊来到姥姥家吃饭,看见母亲在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老人喂饭。
2017-03-27
-
有一种创新叫“现代化传统”
由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宣传新媒体平台“1号线上”制作的七集动画片《六月说过年》播出后,从媒体和社会反响看,这出节目成了鸡年春节文化的热点之一。
2017-03-27
-
浅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在民族文化传播对国家形象建设与发展的意义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文化多样性典型载体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2017-03-24
-
新世纪豫剧的传承与全球化视野
李树建主演的豫剧《程婴救孤》 李树建主演的豫剧《清风亭上》 新世纪初叶,河南豫剧人面对西方解构主义思潮浸染下出现的“《赵氏孤儿》热”,编排上演了一部大型历史剧《程婴救孤》,在首都舞台引起轰动。
2017-03-24
-
张颐武: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转化
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整个中国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7-03-24
-
王一川:民族艺术理论传统的世界性意义
在当今的多元文化世界,一种民族的艺术理论传统具有本土特性,这毋庸置疑,因为独特的土壤条件会造就独特的民族艺术理论之树;但是,这种植根于本乡本土的艺术理论传统还能开放出世界性意义吗?问题就提出来了。
2017-03-21
-
高秀川:文学与图影的流转──现代中国文艺的视觉化阐释
一、现代中国文艺及图影的本体论溯源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突破的同时仍有着较大的局限,即囿于一种文学本体的文学史观,使得很多探讨往往被框限在文本分析、审美分析和作家分析的范畴之内,缺乏一种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
2017-03-21
-
支运波:《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的三重身体及其美学
写成的作品是构想死去时的面容 ——本雅明 当代红极一时的生命政治理论家吉奥乔•阿甘本在他所服膺的思想家本雅明那里有诸多重要理论发现。
2017-03-21
-
刘晨:中国图绘叙事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图绘叙事,简言之,指以图绘的方式视觉呈现(visualize)文本或口头故事。
2017-03-21
-
郭必恒:民族艺术理论中气韵观的源起与演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呈现的畅旺发展景象再度唤醒了对中华民族艺术精神的探讨热情,特别是2011年以来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使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紧迫的命题,随之,中华民族艺术传统观念或固有之艺术精神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地位纳入这一体系之中,亦成为萦绕在业界人士脑海的挥之不去的“思念”。
2017-03-21
-
艺术创作需要“精气神”
罗锦鳞 罗锦鳞 京剧《智取威虎山》舞台剧照 “穿林海,跨雪原……”多么熟悉的唱段!前几日,国家京剧院出品的《智取威虎山》在梅兰芳大剧院拉开了帷幕。
2017-03-20
-
中华文艺应该把什么样的影像投射到人类星空?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能有效作用于当时的社会精神,对于民众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引导力、情感升华力和情绪感染力,因而或彰显幽微或潜移默化地引领和影响着时代心理。
2017-03-17
-
从傅雷出发来到陈丹青
傅雷先生的美术讲稿谈的都是鼎鼎大名,生怕与西方美术史的权威错位,而陈丹青的美术史生怕与任何美术史对位。
2017-03-17
-
梁鸿鹰:诗心传世 行于天下
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延续了几千年,根脉深厚、传承久远,就在于中华民族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价值系统。
2017-03-10
-
筑就文艺高峰的主体力量
奔马图 徐悲鸿 谁来“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一种回答可能觉得当然是那些能创造出艺术精品、佳作或杰作的大艺术家了!这一理解固然不错,能有资格登上文艺顶峰的,只能是那为数极少的杰出艺术家了。
2017-03-08
-
知过去才能明未来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火得有点突然,却在情理之中。
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