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士史光柱:新时代再出发 ——对话一级战斗英雄、“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史光柱
访谈嘉宾:史光柱
嘉宾档案:史光柱 男,汉族,云南省马龙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77283部队原副政委。史光柱在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上8处受伤、双目失明,仍带领官兵出色完成任务。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史光柱唱着自己作词的歌曲《小草》走进千家万户,并多次在全国作事迹报告,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心目中的杰出青年。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他坚持文学创作,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作品获全国性文学奖17次。诗集《我恋》获广东省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获深圳大鹏文学奖,《眼睛》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奋发文学进步图书奖、云南省第二届文艺文学类一等奖。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多年来,他还拖着残疾的身躯,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帮助千余名残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一、二、三等功5次。
主编·主持人:刘学文
主持人简介:刘学文,资深媒体人、策划人,影响力英才(北京)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秘书长,北京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秘书长。
英雄与未来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著名英雄史光柱从老山走来,唱着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草》,从198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走进千家万户;伴随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响亮宣言,史光柱这个神圣的名字铸造了新一代不朽的军魂,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精神偶像。
“如果命运不安排你做花,那你就踏踏实实做草,不求生命的长短,但求生命从零像小草一样开始,也像小草一样结束”,这是史光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每个中国人,都要有山的精神:站着是一座耸立的山峰,倒下也要做一道伟岸的山梁。英雄史光柱,在生命这座山的制高点上,不断超越自己,创造奇迹!一个英雄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个英雄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新时代,再出发!
英烈的生命价值在不断上升
刘学文:4月28日,将迎来收复老山34周年,近年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自发来到老山,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那些在这场战争中逝去的烈士。这场战斗已经过去了34年,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还在走进老山,走进麻栗坡烈士陵园?
史光柱: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还在走进老山麻栗坡烈士陵园?这里边的因素很多,有对那场战争历史意义的纪念,有对牺牲战友的缅怀,也有对亲人的祭奠。有去诉说的,有去承诺的,还有的是对军人价值的坚守。一场历时十年的正义战争,那么多年轻的生命长眠战场,换来了祖国几十年的和平建设,人民不可能忘记他们,后代更不应该忘记他们。“还在走进”并且人越来越多,说明英烈的生命价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英烈的感恩情怀在不断上升。
我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刘学文: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有着火热的理想,纯真的追求,然而一场战争让那一代人做出了今天可能是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选择,也正是那场战争从此改变了你们一批人的命运。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史光柱:我对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和自豪,永不后悔。我是军人,从穿上军装那天起,义务就变成了责任,战场就是理想的归宿。虽然战争夺去了我的双眼,但我还活着,我还娶妻生子有了幸福家庭,可那么多年轻的战友,什么还都没来得及有。我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烈士们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用他们的命增了我们的寿。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没有理由不爱戴他们。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感到老是有尽不完的义务和担不尽的责任,才让我有着自强不息和充满感恩的生活。
刘学文:1984年4月28日,是您人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20岁,最美的青春和年华,您在收复老山之战中深受重伤,双目失明,面对这样沉重的打击,有没有觉得对未来失去希望,想到过放弃?
史光柱:我原打算是在部队学点栽培技术回去糊口,但在进入部队之后,我热爱上了部队,目光也从自己身上渐渐移开,追寻和树立起了献身国防的理想。
可正当我准备书写人生时,战争让我陷入终生的黑夜,我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只想再见父母一面就了结自己。恰在这样的关口,围绕我发生的一连串事情,让我改变了念头。我的父亲得知我失明后回到老家的第二天,便心脏病复发引起肾衰综合症病逝;我的母亲,因没能挺住我双目失明终生残疾和丈夫突然撒手人寰的双重打击,患了精神分裂症,而那时家里的小弟只有六岁。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迫使我将注意力从个人转向了全家。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我活着,就是母亲和弟弟的依靠。于是我承受着双目失明的痛苦,开启了“谋生”的程序和“碰壁”的道路。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学会带给我上大学的机会,更没想过,失明的我带着全身伤痕还能继续报效祖国。
军人的职责就是要保卫国家每一寸土地
刘学文:您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偶像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英雄”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史光柱:对我个人来说,“英雄”称号,是对我英勇作战精神和战绩的高度肯定和崇高奖励,更多的是党和人民对我的爱戴和鞭策。
刘学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很多有关英雄的论述。现实中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了社会氛围的一些变化。作为“英雄”群体的代表,您是如何理解的?
史光柱:对于习总书记有关“英雄”的一系列论述,我倍感振奋,对习总书记也有了更深的崇敬。作为“英雄”群体中活着的一员,我想到的是“英雄”价值的弘扬问题,而不是我将获得什么益处。因为“英雄”是个崇高的概念,是至高无上的民族之魂。作为某一时代的“英雄”人物,仅是这个民族之魂的有限载体。有限在无限之中,无限为有限之宙。“英雄”倍出,才是中华民族之需,才是中华民族之幸。
每个国家,每个朝代,每个民族,都颂扬“英雄”,因为“英雄”为全体的利益做出了牺牲和贡献。我衷心期待:学“英雄”,做“英雄”,爱国家,爱人民,重责任,重感恩,讲奋斗,讲奉献,这样新的社会潮流早日到来,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刘学文:“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理解万岁”“祖国在我心中”,这些当年叫响的口号至今回忆起来都仍令人感动,这些都是老山精神的凝练,是鲜明的“老山烙印”。您对“老山精神”是如何理解的?在新时代重提“老山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史光柱:1984年6月中旬有记者来病房采访我,我顺口说出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不怕苦,不怕死,不怕吃亏的“老山精神”。七一前后,我们主攻团周忠仕政委应云南省有关部门邀请,组队在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演讲,我问他讲老山的故事能不能用“老山精神”?他犹豫了一下肯定地说:能用。最初的八句话由我整理而成:忠于党忠于人民、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胸怀祖国勇于承担、艰苦奋战无私奉献。他修改成忠诚担当,艰苦奋战,无私奉献。团党委讨论通过后上报师党委,师党委又报到军党委。本来在9月18日庆功会上要作为原昆明军区两山作战的经验总结。但个别领导认为小小老山无法跟井冈山、延安相比,怎么又弄出一个“老山精神”。被否定后,周忠仕政委还被领导批评好大喜功。但我们已经在报刊电视采访时说出了“老山精神”,前线部队和地方政府也都积极响应,于是“老山精神”当时就传开了。1984年10月军区再次整理上报中央有关部门,被总政治部、中宣部采纳。
我认为军人的职责就是要保卫国家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寸领空的和平与安宁。没有国家至上,就没有千家万户的安宁和幸福;没有人民至上,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没有奉献至上,就没有和谐的社会。这就是“老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文学和音乐成了我心灵通向社会的一束光
刘学文:在198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您演唱的一曲《小草》传遍大江南北,史光柱这个名字也伴随着《小草》走向千家万户,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偶像。当您无法拿起枪上战场的时候,您毅然拿起笔来当枪,继续做一个战士,走文艺创作之路,用诗歌、散文、音乐,继续去攀登人生的另一个高峰。这么多年来,您出版了多少部书?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人评价您是“完成英雄诗人向诗人英雄的蝶变”,您是如何做到的?
史光柱:说我是“诗人英雄”倒是过奖了。双目失明后,我曾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也曾撞墙、绝食,在领导、战友、医护人员开导,加之家庭的变故后,我最终战胜了自己。我学习盲人的生活技能,学习盲文,借来收音机,在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专心收听文学讲座,边听边记笔记,然后再请战友们读给我听。
1986年我被深圳大学破格录取,攻读文学本科。到1990年毕业,我攻下了近90门课程,以平均成绩83.9分获得了学士学位。四年的学习让我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也为我的文学艺术创作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1987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恋》,接着陆续出版文学著作和音乐专辑10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700余篇,21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作品被10多个国家翻译刊登。诗集《寸爱》还被中国作协列为全国重点作品之一。中国作协两次提出“史光柱诗歌现象”。
刘学文:音乐创作对您来说是文学创作之外的又一片天地,对于音乐,您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感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音乐创作的?写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音乐在您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史光柱:1983年我就开始学习音乐写作了。早年间为了养家不留名,都转让换钱了。近几年才留自己的名字。《小草》这首歌,反映了当代人的心声,特别是为了国家和人民身处特殊群体的人们的心声,1985年八一节前在上海演出了40多场。1985年八一节再进总政大礼堂,国庆节前再进人民大会堂现场直播,央视每周一歌连播三周。我的代表作有《与祖国共奋进》《我是军人》《思乡》《春风也知道》等。至今作词作曲共80多首。
音乐是引起共鸣的最好的载体。借助音乐可以抒发有时语言文字难以表达清晰的情感。我喜欢音乐没几天,两只眼睛就被战争夺去了,这无疑对我的信息接收和释放都带来了巨大障碍,音乐更成了我的心灵通向社会的一束光。
刘学文:30多年来,您一直尽己所能从事着公益慈善活动,其实,您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为什么还要做这么多公益事业?
史光柱:我的公益慈善之路,在我还没成家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我还没有能力去协调当地政府来解决多数资助对象的困难。所以就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最多时我寄出过5000元。我是1984年负伤,1986年上大学,1987年结婚,1990年大学毕业,同年我的儿子出生。与此同时,老家还有我一直病着的母亲和由哥嫂代养的弟弟。由于经常资助别人,加上母亲弟弟和家庭的花销,即便是我的工资、稿费加上夫人的工资,还是常常捉襟见肘。因为资金紧张,毕业后我们一家在北京的地下室住了好几年。如今我已直接帮扶近2000人。
2014年我在北京成立了“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截至目前,受到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临时帮助和长期帮助的英烈家属、战伤老兵、社会残疾人,已达到两万余人。
此外,我用自己的名字“光柱”注册了商标,开发健康、环保并维护市场秩序的消费品和有引领作用的农业产业以及以国防教育为核心的民间教育产业等。首款商品“光柱白酒”之《光柱1979》《光柱1984》《光柱1989》纯粮白酒已经在云南上市销售。三个时间结点,都有着特殊的纪念意义。
感动支撑了我未来的奋斗
刘学文:200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由中宣部、中组部、总政治部等11个部委评选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您光荣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对于您的入选,您有何感想?
史光柱:从民主革命到土地革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有硝烟的战场到无硝烟的战场,无数的革命先躯,他们的壮举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他们的壮烈,才真正令子孙后代感动。在老山战斗中,战友罗光华为掩护我而牺牲,就倒在了我的眼前,罗光华令我感动;战地卫生员张兴武冒着敌人的炮火独自抢救40多位伤员,争取了救护的最佳时机,我就是这40多位伤员之一,张兴武令我感动,是感动支撑了我未来的奋斗。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这也令我感动。我们所进行的战争就是为了和平,保卫和平的家园是为了家园的发展建设。十年自卫反击战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建设,几十年的和平建设我们又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我感动!战友们献出的生命值了!英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与其说我是感动中国人物,不如说是中国的翻天复地变化及其深刻的故事感动了我。
不忘初心放下荣誉再出发
刘学文:近年来,您又提出了“英雄后文化”这一新的时代课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英雄后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
史光柱:“英雄后文化”是我近些年积极倡导的一种文化,面对社会发展,原有的一些文化已脱离或者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英雄后文化”,简单地说分五个部分,一是“英雄”和“英雄群体”成为“英雄”后不忘初心,放下荣誉再出发。二是建立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相适应的国爱保障和国善体系。三是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包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在内的主流文化。四是拓宽传承内容,强化民族气节,完善以青少年为主题的励志文化。五是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营造英雄土壤,改革文艺机制,拓展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后方和纵深空间。
“英雄后文化”以群众为基础,以爱国和国爱为依托的新时代文化,即包含文化娱乐也包含尚武精神,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传承和发展。
刘学文:对于未来的人生之路,您有什么打算?如何践行“英雄后文化”,永远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悔于人民的“真心英雄”?
史光柱:今后的打算,首先我要继续我的演讲和文学艺术创作。前面说了,我是一个“有限载体”,我要把我所承载的英雄精神和品质,继续传播出去,播撒革命的种子,奋斗的种子,大爱的种子,奉献的种子。愿在党的阳光下,能因我而多一片绿地,因我而多一座山林,因我而多一批“英雄后来人”。其次我要继续我的公益慈善事业,通过大爱的连接和传播,助力社会主义保障性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我要继续“英雄后文化”的研究和践行。我的所作所为一直是在践行着“英雄后文化”。但是,我的践行,只是“英雄后文化”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一个点。国家政策、官员行政、教育规划、舆论导向、社会团体、社区居民等,共同践行才能形成面,有了面才能形成社会化氛围,有了社会化氛围,整个国家才更充满积极向上的底蕴。我将不遗余力地用文艺创作和慈善公益行为展现时代风貌,促进国爱、国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英雄后文化”这一系统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