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沃什的“此在”与……“站在人这边”
《站在人这边:米沃什五十年文选》,[波]切斯瓦夫·米沃什著,黄灿然译 国内许多读者对波兰著名诗人与散文家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1911—2004)的作品早已熟悉,我印象很深的则是十几年前读《米沃什词典》(西川、北塔译,三联书店,2004年)的体验——在这部个人回忆录中,几乎每一个条目都可以看作是二十世纪历史的一条注释,关于那些人物、事件和著作,他的许多记忆、感受与思想在今天看来更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米沃什2019-07-19
-
为什么要读辛格?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格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独树一帜,还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坛。
-
格林的短篇里,有“失重”后的轻盈
作家的长篇和短篇创作并不总“相向而行”,更多的实验、摸索和阐释,被安放在短篇故事的“海滩”上。
-
《布罗茨基诗歌全集》:通过阅读获得生命的智慧
“继普希金之后最伟大的俄罗斯诗人”,这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给予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的赞誉。
关键词:  《布罗茨基诗歌全集》2019-07-16
-
漫逐浮云归此乡
高罗佩在东京书房中弹琴 1956年版《迷宫案》英文本初版。
-
惠斯勒与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在1837年一共只发表了两篇童话作品,一篇是《海的女儿》,另一篇就是《皇帝的新装》了。
2019-07-15
-
纳博科夫:幻境中的魔法师
阅读纳博科夫,必须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否则就会失去阅读的理智与反思的耐性。
关键词:  纳博科夫2019-07-13
-
在春天与希姆博尔斯卡对谈
在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作为诗人,希姆博尔斯卡早以其巧妙精准的构思、力道张弛有度的反讽与字里行间勃发而出的原生力量为各国诗友所熟知。
关键词:  《希姆博尔斯卡信札》2019-07-12
-
读阿甘本《奇遇》
从《阿比瓦堡与无名之学》到《奇遇》,野心勃勃的阿甘本一直在寻找一个浑圆无碍的诗学术语,它就像古希腊学园的拜德雅、中国先秦的礼乐、福柯所言的人文科学、列维·斯特劳斯描述的“Mana”、阿比瓦堡呈上的“无名之学”,而“奇遇”正是阿甘本交出的答卷。
2019-07-12
-
柯莱特:在日常中发掘真相
西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Colette)生于1873年,是法国杰出的女作家、女性主义者。
关键词:  柯莱特2019-07-12
-
《烛烬》的含混与歧义
马洛伊·山多尔(1900-1989)的人生和文学创作都是复杂的。
-
卡夫卡想毁掉其作品
卡夫卡想毁掉其作品,可能是因为他认为那必会倍增众人的误解。
关键词:  卡夫卡2019-07-11
-
一篇好小说哪怕译成了别的语言,依然是好小说
上海九久读书人出版公司的编辑约我和汪晓涛博士翻译亚伯拉罕 耶霍舒亚(A. B. Yehoshua)的《诗人继续沉默》时,我对耶霍舒亚和他的小说,乃至整个以色列文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关键词:  《诗人继续沉默》2019-07-11
-
一个世界文学的共和国的诞生
我们这些后来者都在因袭前人。
关键词:  《讲述一个故事有五百万种方式》世界文学库切T.S.艾略特2019-07-11
-
“梦”与“真”:布尔加科夫与《逃亡》
1926年10月5日,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了根据长篇小说《白卫军》改编的话剧《图尔宾一家的日子》(ДниТурбиных)。
2019-07-10
-
简·奥斯丁的优雅
对达西先生的迷恋,想必妆点了许多人的少女时代。
2019-07-10
-
《黑羊与灰鹰》:历史与现实纵横交织的游记
2018年底,从塞尔维亚独立了十年的科索沃正式宣布组建国防军;2019年初,马其顿共和国宣称将国名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这些新闻让人联想起二十年前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因南斯拉夫解体而发生的一系列战争和暴行。
2019-07-09
-
柏林市的新游荡者
表面上,阿莱士·施蒂格的《面包与玫瑰:柏林故事》是一本关于漫游的书。
2019-07-08
-
作家们的怪癖
某日,歌德顺道拜访席勒而不遇。
2019-07-08
-
真实再现流动社会的本质
从1985年到2015年的30年间,翁贝托·埃科为意大利《快报》周刊写下了大量专栏文章。
2019-07-08